麗江市統計局
2009年2月10日
2008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七大和市委二屆五次全會精神,緊緊圍繞年初確定的各項發展目標,采取有力措施努力克服接連不斷的自然災害、世界經濟金融形勢振蕩多變等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切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呈現出經濟效益良好、增長速度較快、結構協調優化、社會和諧穩定、民生不斷改善的新局面。
一、綜合
經濟總量突破100億元。初步核算,并經省統計局聯審通過,全市生產總值在2007年突破80億元基礎上,再上新臺階,突破100億元,達到101.1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同比回落0.8個百分點,自2003年以來連續六年實現10%以上增長,經濟快速增長的持續性和穩定性進一步增強。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增加值20.8億元,增長6.5%;第二產業增加值35.2億元,增長16.7%;第三產業增加值45億元,增長13.5%。第一、二、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10.5%、42.3%和47.2%,分別拉動GDP增長1.4、5.5和6.2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市人均生產總值達到8300元,增長12.7%。
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三次產業結構由上年的21.8:33.0:45.2調整為20.6:34.8:44.6,第二產業比重提高1.8個百分點,三二一結構得到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在鞏固和加強農業基礎地位的同時,工業對經濟增長的支撐和帶動作用得到增強,工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達到20%,提高1個百分點。非公有經濟不斷發展壯大,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占GDP比重為47.7%,提高0.1個百分點。投資、消費增長趨于協調,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力不斷提高。
地方財力顯著增強。全年各項稅收收入153338萬元,比上年增加46920萬元,增長44.1%,其中國稅收入67114萬元,比上年增加20100萬元,增長42.75%;地稅收入86224萬元,增加17807萬元,增長26.03%。全年財政總收入(含上劃中央兩稅收入、上劃所得稅收入)156240萬元,增收39472萬元,增長33.8%。地方一般預算收入95235萬元,增收22404萬元,增長30.8%,高于全省平均增幅4.7個百分點,增幅排名全省第四,其中,增值稅12986萬元,增長55.8%;營業稅34800萬元,增長18.5%;企業所得稅2360萬元,增長31.8%;個人所得稅1550萬元,增長9.6%;非稅收入成為財政增收新亮點,全年非稅收入完成16039萬元,增長41.3%,其中,專項收入3406萬元,增長48.3%;行政事業性收費收入3515萬元,增長26.7%;罰沒收入3842萬元,增長55.4%。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超億元的縣(區)達到4個,增加2個(永勝縣和玉龍縣),市本級實現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16348萬元,增長52.9%。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支出367047萬元,增長27.8%。重點支持了民生工作,加大了社會保障和就業、教育、衛生、環境保護等方面的支出力度,其中,教育支出58729萬元,增長16.8%;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56860萬元,比上年增長29.2%;醫療衛生支出23862萬元,增長19.3%;環境保護支出19606萬元,增長40.4%;農林水事務支出53452萬元,增長66.4%。
城區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過快上漲勢頭逐步得到控制。我市認真貫徹落實中央一系列宏觀調控政策措施,據國家統計局麗江市調查隊調查顯示:2008年,麗江市區(古城區)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4.9%,漲幅同比下降0.6個百分點,在一季度較平穩的基礎上,4-5月攀升后,6-12月逐步回落。從調查的八大類看,呈“五升三降”的態勢,食品類上升12.6%,直接影響消費價格總水平上漲4.3個百分點。
表1:2008年市區(古城區)居民消費價格比上年上漲情況
指標 比上年上漲(%) 指標 比上年上漲(%)
居民消費價格 104.9 三、衣著 99.6
服務項目價格 101.6 四、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 99.5
消費品價格 105.9 五、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 102.6
一、食品 112.6 其中:醫療保健 103.6
其中:糧食 102.5 六、交通和通信 101.3
油脂 119.6 1、交通 103.1
肉禽及其制品 127.1 2、通信 100.1
蛋類 108.8 七、娛樂教育文化用品服務 99.6
菜 109.6 八、居住 102.8
糖 87.9 其中:建筑及裝修材料 101.2
二、煙酒及用品 100.5 水、電、燃料 108.6
二、農業
農業綜合生產能力穩步提高。解決好農業、農村、農民問題,事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不斷加大支農惠農政策力度,逐步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2008年全年完成農業總產值378652萬元,增長7.1%,其中種植業產值170590萬元;林業產值24762萬元;畜牧業產值154251萬元;漁業產值16687萬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12362萬元。全年糧食播種面積191.3萬畝,在遭受多種自然災害情況下,糧食生產實現連續第4個年頭增產,糧食總產量達42.7萬噸,比上年增長4.3%,成為歷史最高年。農業結構調整穩步推進,油料、烤煙、甘蔗、水果等主要農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
表2:主要農副產品產量 (單位:噸)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產品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糧食 427869 4.3 五、甘蔗 123853 6.57
#夏糧 328786 4.65 六、烤煙 15096 15.82
一、谷物 332787 162.7 七、茶葉 329 2.4
#稻谷 130999 3.41 八、水果 83913 0.38
小麥 55825 1.06 九、蔬菜 170624 5.0
玉米 124464 5.92 十、肉類總產量 86639 2.55
二、豆類 64365 30.16 #豬牛羊肉 77590 1.4
#蕓豆 14934 26.43 禽蛋 3550 15.45
三、薯類 40717 5.66 牛奶 4292 70.45
#馬鈴薯 35098 8.9 出欄豬(頭) 823933 3.02
四、油料 8438 7.8 出欄牛(頭) 83314 8.28
#花生 1684 4.23 出欄羊(只) 373789 2.66
油菜籽 6438 12.03 豬存欄(頭) 982307 0.25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促進工業由大變強。全年完成工業總產值571368萬元,比上年增長15.4%,其中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393008萬元,增長19.7%;完成工業增加值201902萬元,增長18.2%,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25.8%,拉動GDP增長3.4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實現增加值177346萬元,增長21.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工業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主營業務收入363153萬元,比上年增長41.3%,實現利稅54536萬元,增長40.4%,其中利潤28123萬元,增長58.7%。虧損企業虧損額4093萬元,增長32.2%。
表3 :2008年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單位:萬元)
指標 增加值 比上年增長%
規模以上工業 177346 21.0
其中:輕工業 28619 26.3
重工業 148726 20.0
其中:國有控股企業 30702 20.0
其中:國有企業 2860 2.7
集體企業 1243 -1.8
股份合作企業 11315 -8.2
股份制企業 152903 24.6
其他企業 9023 18.5
表4: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產品名稱 單位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糖 噸 17225 44.29
原煤 萬噸 621.58 20.81
焦碳 萬噸 95635 -7.06
洗煤 萬噸 297.28 33.21
發電量 萬千瓦時 285487 26.92
自來水 萬噸 1762.5 10.86
十種有色金屬 噸 605 20.52
水泥 萬噸 133.6 -13.69
化肥 噸 71498 8.54
建筑業保持快速發展。全年全社會建筑業增加值150255萬元,比上年增長14.9%,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16.5%,拉動GDP增長2.1個百分點。全市具有資質等級的總承包和專業承包建筑業企業完成總產值149115萬元,增長23.8%。
四、固定資產投資
投資總額繼續穩步擴大,基礎設施和重點工程建設成效顯著。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1153994萬元,比上年增長30.1%,其中,城鎮固定資產投資1079726萬元,增長27.4%;農村投資74268萬元,增長90%,其中,農村私人投資17861萬元,增長32.6%。全年城鎮投資施工項目(不含房地產項目)516個,其中新開工項目337個。全年房地產開發投資146539萬元,增長20.1%,占全部固定資產投資額的比重由上年的13.76%下降到12.69%,下降1.07個百分點,其中商品住宅投資95109萬元。房屋施工面積79.6萬平方米,下降6.4%,其中本年新開工面積42.3萬平方米,增長23.2%;房屋竣工面積33.8萬平方米,下降31.2%;商品房銷售面積28.8萬平方米,下降40.6%;商品房銷售額68682萬元,下降32.5%。年末房屋空置面積9.8萬平方米,其中,住宅空置面積2.28萬平方米;商業營業性用房空置面積7.29萬平方米。
投資結構進一步優化。全社會投資中第一產業投資完成21210萬元,同比下降41.59%;第二產業投資完成583673萬元,增長46.9%;第三產業投資549111萬元,增長21.3%。從投資主體看,國有投資582827萬元,增長57.2%,所占比重達50.5%;非國有投資571167萬元,增長10.8%,所占比重達49.5%。從行業情況看,城鎮項目投資中:工業投資558446萬元,比上年增長43.3%,其中制造業投資75741萬元,下降19.8%。基礎產業和基礎設施投資繼續加強,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投資424326萬元,增長58.3%;交通運輸業投資75167萬元,增長73.2%;水利管理業投資27153萬元,增長74.5%;環境管理業投資2820萬元;公共服務業投入明顯增大,其中衛生投資5319萬元。
融資渠道拓寬,建設資金到位良好。全年建設項目到位資金980108萬元,增長23.3%,其中,國家預算內資金41496萬元,增長60%;國內貸款資金268912萬元,增長1.45倍;利用外資573萬元,下降97.2%;自籌資金534384萬元,增長1.6%;其他資金134743萬元,增長19.3%。
表5:固定資產投資情況 (單位:萬元)
指標 絕對數 增長(%)指標 絕對數 增長(%)
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 1153994 30.1 第三產業 354092 16.8
一、城鎮投資 1079726 27.4 #交通運輸業 75167 73.2
#國有經濟控股 水利管理業 27153 74.4
#第一產業 16319 -48.3 環境管理業 2820 -60.0
第二產業 562776 43.9 公共設施管理業 54576 -1.95
#工業 558446 43.3 教育 8436 -28.2
#煤炭開采及洗選業 52138 2.5倍 文化、體育和娛樂業 7091 -56.5
電力、燃氣及水生產供應業 424326 54.1 房地產開發 146539 20.1
#電力生產和供應業 408563 52.3 二、農村投資 74268 90
五、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消費品市場保持繁榮穩定。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90921萬元,增長29.3%,同比加快6.7個百分點,增幅創歷史新高。分城鄉看,市級完成消費品零售額134336萬元,增長31.4%;縣級完成消費品零售額88185萬元,增長26.0%;農村(縣以下)完成消費品零售額68399萬元,增長29.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208694萬元,增長27.3%;住宿和餐飲業76994萬元,增長35.6%;其他行業5233萬元,增長24.0%。分經濟類型看,公有經濟40209萬元,增長38.1%,其中國有經濟12988萬元,增長13.2%;非公有經濟250712萬元,增長28.0%,其中私有經濟211470萬元,增長35.9%。
對外貿易規模擴大。全年進出口總額4597萬美元,增長1.68倍。其中出口4554萬美元,增長1.66倍;進口43萬美元,增長13.3倍。全年共批準利用外資項目4個,外商投資項目到位資金600萬美元。
六、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能力不斷提高。全年公路貨運量完成680.59萬噸,下降13.58%,公路貨物周轉量125860.66萬噸公里,增長4.46%;公路客運量703.17萬人次,下降0.91%,公路旅客周轉量76784.1萬人公里,比上年下降5.96%。民航貨郵運輸量完成1277.4噸,下降0.1%,運輸旅客188.22萬人次,下降1.3%,運輸航班19432架次,增長3.8%。
郵電通信業穩定發展。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4378萬元,比上年增長3.5%,其中,郵政業務總量3834.76萬元,增長17.23%;電信業務總量10543萬元,增長2.81%。全年訂銷報刊累計數1113.3萬份,增長14.53%;函件162.9萬件,增長22.85%;特快專遞26.81萬件,增長31.79%。全年電話交換機總容量達到27.13萬門;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6.6萬戶,下降1.38%,固定電話普及率達到14.38部/百人;移動電話用戶57.84萬戶,增長40.6%,移動電話普及率達到48.44部/百人。
旅游業發展勢頭強勁。旅游配套設施服務水平和接待能力提升。至年末,全市已有星級賓館186家,其中,五星級賓館1家,四星級賓館8家,三星級賓館50家。旅行社27家,其中,國際旅行社9家,國內旅行社18家。A級旅游景點14家,其中,5 A級景點1家,4 A級景點3家。紅色旅游基地1個。旅游人數持續增長,全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625.49萬人次,比上年同期增長18.13%,其中海外游客46.58萬人次,增長16.38%,國內游客578.91萬人次,增長18.27%。旅游業總收入69.54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9.23%,其中旅游外匯收入14830.59萬美元,增長19.43%,國內旅游收入59.45億元,增長19.19%。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金融和保險業
金融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為1705211萬元,比年初增加324730萬元,增長23.52%;各項貸款余額為1166882萬元,比年初增加108180萬元,增長10.22%。全年金融機構現金收入3204610萬元,比上年增長10.75%,金融機構現金支出3163541萬元,增長9.48%,全年累計貨幣回籠41069萬元。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全市商業性保險機構全年保費收入30590萬元,比上年增長34.3%,各項賠款和給付10251萬元,比上年增長45.3%。
表6:2008年金融機構信貸收支情況(單位:萬元)
指標 年末數 增長(%) 指標 年末數 增長(%)
各項存款余額 1705211 23.52 建筑業貸款 10330 52.97
#企業存款 462614 11.86 農業貸款 183352 23.97
城鄉居民儲蓄存款 940513 27.27 中長期貸款 662101 6.9
各項貸款余額 1166882 10.22 #基本建設貸款 146448 4.79
#短期貸款 500225 14.39 其它中長期貸款 515653 7.51
#工業貸款 194769 6.73 #個人消費貸款 180656 3.28
表7:2008年保險業收付情況(單位:萬元)
指標名稱 絕對數 比上年增長(%)
保費收入 30590 34.3
其中:財產險 8611 27.4
人身意外傷害險 1927.4 -12.7
健康險 1540.6 -1.6
壽險 18504 51.2
各項賠款和給付 10251 45.3
其中:財產險 5659 73.1
人身意外傷害險 1049.8 39.6
健康險 1051.5 11.8
壽險 2490.6 18.9
八、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基礎教育進一步加強。全面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和部分家庭困難學生“兩免一補”政策,落實“兩免一補”資金1.12億元,落實免費教科書專項資金1773.55萬元,安排公用經費補助專項資金5193萬元。幼兒園在園幼兒2.05萬人,幼兒園專任教師637人。在校殘疾兒童495人,殘疾兒童入學率91.33%。小學毛入學率109.64%,提高0.3個百分點,小學入學率98.88%,升學率達99.11%,小學輟學率1.21%。初中毛入學率達到103.25%,初中升學率60.5%,比上年提高8.17個百分點,初中鞏固率98.1%,初中輟學率2.1%。小學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6.97%,高中教師學歷達標率為95.88%。
表8:各類教育基本情況
科技事業取得新成果。全年財政預算安排科技支出3126萬元,比上年增長14.4%,有1項科技成果獲省級以上科技進步獎。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繼續深化加快文化體制改革,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加快發展,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豐富,全社會文明程度進一步提高。年末共有文化館6個、博物館2個、公共圖書館6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80.02%;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88.22%。
衛生事業不斷發展。2008年,全市共有全民所有制衛生機構99個,其中,市和區縣級綜合醫院7個、衛生監督所6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6個、婦幼保健院6個、中醫醫院3個、中心血站1個、醫鑒辦1個、血防站1個、皮防站1個、鄉鎮衛生院59個;公立醫院病床數2689張,每千人擁有病床2.25張;全民所有制衛生機構衛生技術員2884人,每千人擁有衛生技術人員2.41人。省屬單位駐麗醫院1個,床位30張,衛生技術人員27人。社會辦醫機構10個,其中,市管私立醫院4個,床位276張,衛生技術人員133人;個體診所171個,衛生技術人員343人;全市共建立了392個村衛生室,有鄉村醫生和衛生員1066人。隨著衛生事業的發展,人民的健康水平也隨之提高。嬰兒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19.37‰,孕產婦死亡率降至2008年的69.18/10萬。
體育事業蓬勃開展。認真組織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接力麗江傳遞活動,奧運圣火傳遞在我市取得圓滿成功。2008年全市共舉辦市級綜合性運動會3次、縣(區)級綜合性運動會19次、鄉鎮(辦事處)級綜合性運動會108次、行業系統綜合性運動會49次。我市運動員在各項目比賽中獲金牌8枚,銀牌4枚,銅牌3枚。
十、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部門統計,年末全市戶籍人口1194995人,增長12.45‰。全年出生人口13519人,人口出生率11.38‰,死亡人口12051人,死亡率10.14‰。全年凈增人口14786人,其中自然增長人口1468人,人口自然增長率1.236‰。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鄉居民收入較大增加,家庭財產普遍增多。市區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3299.28元,比上年增加2160.15元,增長19.4%,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3.8%。農民人均純收入2374.1元,比上年增加451.7元,增長2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6.0%。城鎮職工年平均工資達到24380元,比上年增加3404元,增長16.22%。居民消費結構優化,衣食住行用水平不斷提高,享有的公共服務明顯增強。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7617.37元,增長17.7%,其中,用于交通與通訊、醫療保健、衣著等方面的費用增加較多,分別增長81.3%、7.2%和28.3%。
十一、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
就業再就業工作進一步加強。年末城鎮全部單位就業人員7.55萬人,增加0.18萬人,增長2.48%,其中城鎮個體2.5萬人;鄉村從業人員58.6萬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541人,比上年增加375人;城鎮登記失業率3.39%,上升0.2個百分點。全市累計轉移農村勞動力達1.34萬人,比上年減少5.4萬人,其中,累計對外勞務輸出0.81萬人,比上年減少0.6萬人。
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城鎮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5457人,比上年增加2886人,其中參保職工41932人,比上年增加2503人,參保離退休人員13525人,比上年增加383人。征繳養老保險費10208萬元,下降14.4%。參加基本醫療保險人數86473人,比上年增加5042人,其中參保職工64140人,比上年增加3188人,參保離退休人員22333人,比上年增加1854人。征繳醫療保險費13039萬元,增長11.3%。參加失業保險的人數27653人,比上年增加3452人。征繳失業保險費1400萬元,增長26.0%。參加工傷保險的人數38309人,征繳工傷保險費1426萬元。參加生育保險人數23412人,征繳生育保險費366萬元。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31219人。
城鄉社會救助體系和社會福利事業不斷完善。年末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39711萬人,比上年減少225人;農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數10萬人,比上年增加3.2萬人。全年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資金支出6044.97萬元,增長34.5%;農村社會救濟支出1240萬元,增長2.5倍。年末各類社會福利單位31個,社會福利單位床位數928張,收養各類人員683人。城鎮建立各種社區服務設施96個,其中綜合性社區服務中心1個。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億元,籌集社會福利資金0.1億元,接受社會捐贈182.1萬元。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十二、城市建設、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城市承載服務能力提升,功能不斷完善。積極推進城市化戰略,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城市交通、環境面貌有較大改善。年末全市人口城鎮化率達26.7%,比上年提高1.7個百分點;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6.5平方公里,增長9.8%;城市公共綠地面積340公頃,增長6.2%;人均公共綠地面積10.1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22%,提高2.1個百分點;建成區綠地率達到19.2%;城市道路長度120公里,增長4.3%;自來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11.2萬立方米/日;用水普及率88%;燃氣普及率65%。
能源、資源節約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環境污染治理投資總額4000萬元,比上年增長2.5%。全年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到98%;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86%,比上年提高1個百分點;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65%,與上年持平;城鎮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85%。
安全生產形勢好轉。全年各類安全生產事故122起,比上年下降11.5%,生產安全事故死亡70人,下降12.5%,其中,工礦商貿生產安全事故3起,工礦商貿企業從業人員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6人,下降16.7%,道路交通事故61起,死亡人數為47人,事故次數下降40.98%,死亡人數下降19.15%。全年億元GDP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為0.8人,下降22.3%。
注:1、本公報數據為年快報數,正式年報統計數據以《2008年麗江統計年鑒》為準,對比數為上年年報數。
2、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增加值、工業總產值、農業總產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