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以及省委七屆四次和州委六屆四次全會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團結一心,同心同德,創新謀變,扎實工作,盡力克服“非典”和各種自然災害帶來的負面影響,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較好地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地區生產總值首次突破100億元,2003年文山州生產總值(初步核實數)100.23億元,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1.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32.29億元,增5.2%;第二產業增加值29.44億元,增20.7%。其中:工業增加值21.72億元,增19%,建筑業增加值7.72億元,增長26.5%;第三產業增加值38.50億元,增長10.2%。一、二、三產業結構為32:29.5:38.5,比上年第一產業下降2個百分點,二產上升2.5個百分點,三產下降0.5個百分點。全州人均生產總值3029元,比上年增長14.1%。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增加值27億元,占GDP的29%,比上年提高2.8個百分點。“七、煙、畜、礦”四大支柱產業提供增加值26.67億元,同比增長14.9%,占GDP的比重達27.3%。支柱產業實現稅收2.89億元,同比增長19.7%,占地方財政收入比重為60.2%。
支柱產業中:三七產業實現總產值7.51億元,稅利1.89億元;烤煙產業實現總產值7.34億元,稅利2.15億元;畜牧業實現總產值18.23億元,稅利1.41億元;礦業實現總產值18.45億元,稅利3.13億元。
市場物價小幅上漲。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1.2%,比上年提升1.2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增長較大,價格指數為107.5%,比上年提升7.5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有所回升,為100.3%,比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
勞動就業工作力度加大。2003年全州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2390人。年末全州單位從業人員11.05萬人,增長0.6%,其中:在崗職工10.63萬人,下降1.0%。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農業基礎條件差,抗御自然災害風險能力弱,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過快,農民和城鎮低收入群體收入增長緩慢;工業企業整體實力薄弱,能源供應緊張制約著工業經濟的快速發展;就業和再就業矛盾突出;財政困難,收入增長緩慢,支出因素增多;外貿進出口形勢嚴峻。
二、農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農業在受災之后仍實現增收,結構調整有起色。全州糧食播種面積561.52萬畝,下降2.8%。經濟作物播種面積140.5萬畝,增長3.9%。全年現價農業總產值493664萬元,增長8.3%。
畜牧業生產全面發展。畜牧業現價總產值182339萬元,增長11.9%,實現稅收4602萬元,下降2.6%。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6.9%,已成為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
植樹造林取得成效。全年完成造林面積58.23萬畝,封山育林72.27萬畝。天然林保護、恢復森林植被、退耕還林等造林綠化工作進一步得到重視。年內退耕還林、還牧15.8萬畝,遏制了生態的惡化,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主要林產品產量增長。八角412萬公斤,增長2%;草果80.6萬公斤,增長32.1%。
漁業、鄉鎮企業持續增長。全年水產品產量505.2萬公斤,增長8.6%。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277620萬元,總產值950043萬元,分別增長13.4%和14.3%。
農業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年末全州農業機械總動力96302萬瓦特,增長6.1%;大中小型拖拉機17512臺,增長3.6%;農用排灌機械10381臺,增長1.6%;化肥施用量34.85萬噸,增長4.1%;農村用電量17361萬千瓦小時,增長4.4%;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4.1萬畝,增長1.8%。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3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加快重組改組、不斷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工業首位意識,加快工業強州步伐。全州工業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全州工業現價總產值603179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9.3%。
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產值98595萬元,增長12.1%;集體企業3937萬元,下降22.3%;股份合作企業12265萬元,增長51.6%;股份制企業114742萬元,增長21.8%;其它經濟類型工業企業373598萬元,增長20.1%。
按規模大小劃分: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產值226791萬元,增長14.2%;規模以下企業376388萬元,增長22.0%。
輕重工業同步增長,輕工業增長快于重工業。輕工業總產值215603萬元,增長20.4%。重工業總產值387576萬元,增長18.6%。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221305萬元,增長20.9%;虧損面30.7%,下降13.2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9514萬元,增長90%;上繳稅金22914萬元,增長21.2%。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53.7點。分行業看,電力生產、有色金屬冶練、煤炭采選、有色金屬礦采選、醫藥制造和煙葉復烤等骨干行業利潤增幅較大,比上年分別增長37.9%、1.7倍、90.6%、1.9倍、2.2倍和72.6%。
建筑業生產快速發展。受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的拉動,全州建筑業增加值77200萬元,增長26.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350913萬元,增27.3%。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186511萬元,增長13.8%;更新改造完成35340萬元,增長57.5%;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28067萬,增長53.9%;其他投資(含城鎮集體)24476萬元,增長129.5%;農村集體完成投資28671萬元,增長27.8%;城鄉私人建房完成投資43123萬元,增長31%;零星固定資產投資4725萬元,增長33.4%。
五、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
交通運輸有新突破。2003年底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10756公里,村(居)民委員會通路率100%,比上年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公路通車里程的增加,擴大了運輸能力。全年貨運周轉量90160萬噸公里,增長6.0%。旅客周轉量173540萬人公里,增長5.1%。
郵電通信發展迅速,服務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郵電通信業務收入32282萬元,增長7%。全州城鄉固定電話普及率6.48%,比上年增加1.02個百分點。移動和聯通通信用戶達22.6萬戶,城鎮居民每百人擁有手機30.7部(城鎮居民住戶調查數)。
六、國內貿易
商品市場銷售活躍。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380970萬元,增12.7%。其中:城鎮206208萬元,增長13.1%;農村174762萬元,增長12.1%。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37285萬元,下降14.2%;集體及股份合作14434萬元,增長30.8%;個私經濟261037萬元,增長13.9%;其他經濟682143萬元,增長4.6%。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293656萬元,增長13.3%;餐飲業68903萬元,增長9.3%;其他18411萬元,增長15.0%。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七、對外經濟與旅游業
進出口總量增長乏力。2003年全州外貿形勢嚴峻,全年進出口總額1779萬美元,下降37.8%。其中:進口204萬美元,下降86.7%;出口1575萬美元,增長18.6%。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82846萬元,增長20.7%。其中:進口33892萬元,增長12.3%;出口48954萬元,增長27.2%。
經濟社會技術合作進一步擴大。全年引進國內投資項目150個,項目協議總投資38.98億元,協議引進資金35.25億元,實際到位資金8.81億元。2003年,全州新批準成立外商投資企業11家,協議總投資1.56億元,其中:合同外資6454萬美元。
旅游業正常發展。2003年我州旅游業克服了“非典”的影響,全年旅游業仍然取得了較好成績。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96.1萬人次,增長23.7%。旅游總收入66248.9萬元,增長18.7%。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47895萬元,增長15.7%。財政支出217281萬元(不含國債和扶貧專付資金),增長11.1%。金融形勢良好。年末全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935423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8.6%。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534161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5.5%。各項貸款余額837165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7.9%。
保險事業發展快。全州保險費收入達14669.8萬元,增長17.3%。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9193.8萬元,增長23.6%l;財產險保費收入5476萬元,增長8.2%。人保賠付率19.8%,財保賠付率50.5%。較好地發揮了保險業的社會保障和經濟補償作用。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科技工作顯成效。全州科技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突出特色資源優勢,努力落實科技計劃項目。2003年全州共實施科技計劃項目45項,其中國家及省級16項,州級29項。全部項目已按合同實施,進展順利。在支柱產業培育和特色產品開發、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扶貧、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全州共組織評價科技成果項目55項,有31項獲省州科學技術獎,其中:有1項獲省科技三等獎,30項獲州科學技術獎。科技對國民經濟、農業、工業的貢獻率分別達35.3%、43%和31.6%,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1.4個百分點、2.2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穩步推進。一年來,全州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學質量明顯上升。全州“普九”縣增加到7個,“普九”人口覆蓋率達77.5%,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全州有各類學校(不含成人學校、幼兒園和特殊教育)2417所,在校學生57.62萬人,增0.7%,少數民族在校生33.65萬人,占58.4%。其中: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2597人,增18.8%;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所,在校生5589人,增1.1%;普通中學155所,在校生18.29萬人,增長12.8%;小學2236所,在校生37.39萬人,下降3.8%;職業中學12所,在校生10743人,下降20.4%。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8.0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87.97%。
全州教職工人數達30378人,其中:專任教師28180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2.8%。高中、初中及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58.7%、77.8%和91.6%。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2003年全州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站)128個,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量50.6萬冊;出版《文山日報》780萬份,增長20.6%。出版雜志1.8萬份。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達86.2%,比上年提高0.2個百分點。文山人民廣播電臺共收來稿11416件,采用4781件。其中:1件作品被國家級新聞單位采用,13件作品獲省級獎。八縣廣播電視臺廣播宣傳也取得較好成績,共收來稿11751件,采用9098件。為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全州廣播電視部門繼續堅持“以星為源、五小覆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積極發展”的方針,認真抓好廣大農村和中越邊境一線自然村地面衛星站建設。到2003年末全州已建成地面衛星接收站3462座,升級改造1325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87.09%,比上年提高0.4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條件趨于改善。年末全州衛生機構(不含診所等)176個,其中:縣醫院及綜合醫院26個,衛生院112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個。年末共有病床4632張。衛生技術人員4988人,其中:執業醫師1545人,執業助理醫師757人。
體育事業取得新成績。2003年全州參加全省體育比賽共獲得金牌25枚、銀牌26枚、銅牌30枚。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環境保護
控制人口增長取得成效。全年共出生人口41832人,死亡19960人,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10.3‰以內。年末全州總人口達3322720人,比上年增加26981人。其中:鄉村人口3062445人,少數民族人口1882049人,占56.6%。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長。全年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970元,增長6.3%。農民人均純收入1142元增長6.0%。發放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3.02億元,增長8.9%,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2.82億元,增長8.2%。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2222元,比上年增加1184元,增長10.7%。
社會保障事業鞏固提高。全州有36413名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3750名離退休人員參加離退休費社會統籌。
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全州共有敬老院22個,收養人數157人,由集體和分散供養散居孤老殘幼人員2757人。全年共發放救濟款1298.2萬元,安排救濟糧533.1萬公斤,幫助災民和貧困戶30萬人次渡過難關。
環保工作成效突出。全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41.3%,比上年提高7.8個百分點;煙塵排放量9656噸,比上年下降12.8%;工業粉塵16908噸,下降32.4%;二氧化硫2404噸,下降77.3%。
注:1、以上公布數據部分為年快報數,因此與正式年報數會有一定差異。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