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最后一年,也是承上啟下的關鍵之年。一年來,全州各族人民在州委、州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以及州委六屆六次全會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目標,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團結一心,同心同德,創新謀變,扎實工作,搶抓機遇,務實創新,奮發努力,積極落實州委、州政府提出的各項經濟增長目標,努力擴大內需,積極發展對外經濟,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增強工業強州意識,走有文山特色的新型工業化道路,把貫徹落實“工業強州”戰略作為推動全州經濟發展的主攻點和結構調整的切入點。進一步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有力地促進了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改革開放和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顯著成就,實現了年初制定的各項目標,為“十一五”規劃的起步實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一、綜合
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一、二、三產業結構進一步優化。2005年文山州生產總值(初步核算數)148.24億元,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47.53億元,增長5.0%;第二產業增加值45.15億元,增長27%。其中:工業增加值34.82億元,增長23.6%,建筑業增加值10.33億元,增長42.4%;第三產業增加值55.56億元,增長10.6%。一、二、三產業結構為32.0:30.5:37.5,比上年第一產業下降2.5個百分點,二產上升3.9個百分點,三產下降1.4個百分點。按常住人口計算,全州人均生產總值4404元,比上年增長18.4%。“十五”期間文山州生產總值增長了71.0%,年平均遞增11.3%。把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作為文山經濟發展的突破口,為非公經濟發展提供載體,做好服務,營造環境,使非公經濟在擴充經濟總量上大顯身手,逐步成為文山經濟發展中最活躍的主體。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全年非公有制經濟創造增加值68.2億元,占全州生產總值的比重為46%,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比2000年增加21個百分點。“七、煙、畜、礦”四大支柱產業提供增加值42.18億元,同比增長15.9%。實現稅收4.43億元,同比增長13.5%,占全部財稅收入的35.3%,占地方財政收入的62.4%。
支柱產業中:三七產業實現總產值14.99億元,稅利2.65億元;烤煙產業實現總產值11.67億元,稅利2.98億元;畜牧業實現總產值25.30億元,稅利1.73億元;礦業實現總產值37.76億元,稅利6.83億元。
市場物價漲幅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102.2%,漲幅比上年回落4.5個百分點;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漲幅回落較大,價格指數為103.5%,漲幅比上年回落6個百分點;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2%,漲幅比上年回落4.5個百分點。
勞動就業工作力度加大。2005年全州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就業2748人。年末全州單位從業人員11.16萬人,增長1.5%,其中:在崗職工10.6萬人,下降0.9%。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2005年我州雖然經濟發展形勢較好,但經濟運行中仍存在許多制約經濟平穩、快速發展的困難和問題。主要表現在:經濟運行質量還需進一步提高,結構需進一步優化;農業基礎條件薄弱,產業化經營發展滯后,抵御自然災害能力弱,自然災害頻繁,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仍然較高,農、牧業科技應用推廣力度不夠,農業增產潛力小,農民增收難度大;工業經濟整體實力薄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虧損面擴大;財政依然困難;就業形勢仍然嚴峻;物價漲幅高于全省、全國水平。
二、農業
農村經濟穩步發展。繼續貫徹落實黨在農村的各項方針政策,把“三農”作為全州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突出發展特色優勢產業,加大農業科技推廣力度,進一步推進農業產業化進程,農業在受災之后仍實現增收,結構調整有起色。全州糧食播種面積564.08萬畝,下降0.5%。經濟作物播種面積244萬畝,增長3.8%。全年現價農業總產值656409萬元,增長7.3%。
畜牧業、漁業生產穩定發展。畜牧業現價總產值252995萬元,增長6.7%,由于稅收政策調整,畜牧業完成稅收2972萬元,下降21.7%。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38.5%,已成為農村收入的主要來源之一。全年水產品產量543萬公斤,增長0.2%。
植樹造林取得新進展。全年完成造林面積44.23萬畝,其中:用材林9.03萬畝,經濟林12.99萬畝,防護林14.29萬畝。大力開展退耕還林、還牧、封山育林、天然林保護等造林綠化工作,遏制了生態的惡化,有效保護了生態環境。
鄉鎮企業持續增長。全年鄉鎮企業總收入1297716萬元,總產值999067萬元,分別增長21%和25.8%。
農業生產條件逐漸改善。年末全州農業機械總動力106712萬瓦特,增長1.8%;大中小型拖拉機12559臺,增長11.8%;農用排灌機械12560臺,增長21.0%;化肥施用量37.64萬噸,增長4.4%;農村用電量21534萬千瓦小時,增長8.3%;農田有效灌溉面積139.37萬畝,增長2.4%。
三、工業和建筑業
2005年,各級各部門認真貫徹落實中央關于繼續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加快重組改組、不斷改善中小企業發展環境等一系列政策措施,強化工業首位意識,加強宏觀調控,深化國企改革,加大企業技術改革力度,大力發展非公有制經濟,努力培育重點產業和龍頭企業,工業強州步伐加快,全州工業經濟綜合實力進一步得到增強。全州全部工業現價總產值完成884044萬元,按可比價計算,增長19.5%。
從經濟類型看:國有企業完成產值113419萬元,增長41.9%;集體企業完成產值11301萬元,增長86%;股份合作企業完成產值3347萬元,下降8%;股份制企業完成產值319288萬元,增長32%;其它經濟類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443234萬元,增長7.6%,。
按規模大小劃分:國有及年銷售收入500萬元以上非國有獨立核算工業企業完成產值504075萬元,增長28.8%;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產值379969萬元,增長9.1%。
輕重工業保持快速增長。輕工業完成產值286732萬元,增長24%,重工業完成產值597312萬元,增長18.2%。
工業經濟效益明顯提高。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487605萬元,增長32.1%;利潤總額65407萬元,增長28.9%;上繳稅金41511萬元,增長30.2%。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173點。分行業看,利潤增幅較大的有:電力生產實現利潤22795萬元,增長1.3倍;有色金屬礦采選實現利潤18010萬元,增長1.4倍;煙草實現利潤14534萬元,增長1.2倍;非金屬礦物制品實現利潤7412萬元,增長87%;專用設備制造實現利潤403萬元,增長1.5倍;農副食品加工實現利潤394萬元,增長3.1倍等行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建筑業生產快速發展。受固定資產投資迅猛增長的拉動,全州建筑業增加值10.33億元,增長42.4%。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803742萬元,增長75.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完成494271萬元,增長1.3倍;更新改造完成100444萬元,增長1倍;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4157萬,增長91.2%;其他投資(含城鎮集體)43580萬元,下降24.1%;農村非農戶完成投資46310萬元,增長24.1%。
五、國內貿易
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額達534173萬元,增19.4%。分城鄉看,城鎮消費品零售額294775萬元,增長20.5%;農村消費品零售額239398萬元,增長18.2%。分經濟類型看,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消費品零售額47231萬元,增長16.4%;集體及股份合作消費品零售額21645萬元,增長18.1%;個私經濟消費品零售額467069萬元,增長19.9%;其他經濟消費品零售額46萬元,增長87.1%。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412932萬元,增長20.0%;餐飲業零售額98911萬元,增長19.9%;其他行業零售額22330萬元,增長7.7%。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平穩增長,邊境貿易活躍。全州外貿進出口總額3310萬美元,增長16.4%。其中:進口229萬美元,下降0.9%;出口3081萬美元,增長18.0%。邊境貿易進出口總額154394萬元,增長35.3%。其中:進口70962萬元,增長35.6%;出口83702萬元,增長35.0%。
經濟社會技術合作進一步擴大。全年引進國內投資項目162個,項目協議總投資75.99億元,實際到位資金21.81億元,增長41%。
七、交通運輸、郵電通信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業又有新發展。2005年底全州公路通車里程達11049公里,另有鄉村公路8293公里。村(居)民委員會通路率100%。公路通車里程的增加,擴大了運輸能力。全年貨運周轉量105163萬噸公里,增長8.0%。旅客周轉量220755萬人公里,增長14.6%。郵電通信發展迅速,服務水平和質量進一步提高。全年郵電通信業務收入59541萬元,增長49.7%。全州城鄉固定電話用戶23.4萬戶,移動和聯通通信用戶25.4萬戶。城鎮居民每百人擁有手機46.2部(城鎮居民住戶調查數)。
旅游業健康發展。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268.4萬人次,增長13.7%。旅游總收入167569萬元,增長70.1%。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增長較快,金融平穩運行。各級各部門積極開辟財源,加強稅收征管,促進了財政收入的較快增長,全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70917萬元,增長28.5%。財政支出307790萬元,增長19.7%。年末全州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1321778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8.4%。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781709萬元,比上年末增長24.1%。各項貸款余額1092076萬元,比上年末增長12.7%。
社會保險事業應進一步加強。全州保險費收入19112萬元,增長50.3%。其中:人壽險保費收入10238萬元,增長62.7%;財產險保費收入8874萬元,增長38.2%。人壽保險賠付率25.4%,財產保險賠付率59.3%,較好地發揮了保險業的社會保障和經濟補償作用。
九、科技、教育、文化和衛生體育
科技工作成效明顯。全州科技工作緊緊圍繞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把“創新、產業化”作為科技發展的主題,突出特色資源優勢,努力落實科技計劃項目。2005年全州共實施科技計劃項目38項,其中國家及省級16項,州級22項。全部項目已按合同實施,進展順利。在支柱產業培育和特色產品開發、農業結構調整、科技扶貧、民營科技企業發展方面取得新進展。全州共組織評價科技成果項目46項,有30項獲省州科學技術獎,其中:有3項獲省科技三等獎。科技對國民經濟、農業、工業的貢獻率分別達36.5%、44.3%和33.2%,分比上年提高1.2個百分點、1.3個百分點、1.6個百分點。
教育事業穩步健康發展。教育是科技和經濟騰飛的支撐點,一年來,全州教育普及程度大大提高,教師隊伍不斷壯大,教學質量明顯上升。全州除廣南縣外,其余7個縣完成了“普九”工作,“普九”人口覆蓋率達77.5%,青壯年文盲率控制在5%以下。全州有各類學校(不含成人學校、幼兒園和特殊教育)2204所,在校學生59.95萬人,增2.6%,少數民族在校生34.67萬人,占57.8%。其中:高等學校1所,在校生3320人,增15.6%;普通中等專業學校5所,在校生5279人,下降5%;普通中學156所,在校生19.2萬人;小學2011所,在校生37.41萬人,增長0.6%;職業中學10所,在校生11648人,增長3.4%。學齡兒童入學率達93.7%,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92.6%。
全州教職工人數達34343人,其中:專任教師31915人,占教職工總數的92.9%。高中、初中及小學教師學歷合格率分別達73.5%、87.1%和94.8%。
文化、廣播電視事業蓬勃發展。2005年全州有各種藝術表演團體9個,文化館(站)116個,公共圖書館9個,藏書量65.3萬冊;出版《文山日報》(包括晚刊、周末)1162.9萬份。出版雜志1.8萬份。廣播電視部門認真實施“西新工程”項目和“村村通”建設工程,提高廣播、電視覆蓋率。鄉鎮廣播站111個,廣播人口覆蓋率達87.6%,比上年提高0.9個百分點。文山人民廣播電臺共收來稿16391件,采用7425件。其中:30件作品獲省級獎,51件獲州級獎。八縣廣播電視臺廣播宣傳也取得較好成績,提供的稿件被州級新聞單位采用6749件,被省級采用888件,被國家級采用10件,有6件獲省級獎,有115件獲州級獎。為豐富城鄉居民的文化生活,全州廣播電視部門繼續堅持“以星為源、五小覆蓋、實事求是、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積極發展”的方針,認真抓好廣大農村和中越邊境一線自然村地面衛星站建設。到2005年末全州已建成地面衛星接收站4135座。電視人口覆蓋率達88.3%,比上年提高0.7個百分點。
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年末全州衛生機構(不含診所等)168個,其中:縣醫院及綜合醫院26個,衛生院113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2個。年末共有病床4958張。衛生技術人員5231人,其中:執業醫師1699人,執業助理醫師710人。
體育事業取得新的進步。2005年全州參加全省體育比賽共獲得金牌21枚、銀牌19枚、銅牌20枚。有6人參加全國第十屆運動會,獲銀牌2枚。有一人參加第四屆東亞運動會,并獲得56公斤級舉重金牌。
十、人口、人民生活、社會保障和環境保護
控制人口增長取得成效。全年共出生人口35815人,死亡17987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8.47‰。年末全州總人口達3372278人,比上年增加22613人。其中:鄉村人口3054291人,少數民族人口1910826人,占56.7%。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城鄉居民收入繼續增加。全年全州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18元,增長5.1%;農民人均純收入1365元,增長9.4%。發放單位從業人員勞動報酬15.9億元,增長10.5%,其中:在崗職工工資總額15.5億元,增長9.1%。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4922元,比上年增加1336元,增長9.8%。
社會保障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州企業和個體工商戶有39753名在職職工參加了基本養老保險,14325名離退休人員參加離退休費社會統籌。
社會福利及救濟工作鞏固提高。全州共有敬老院22個,收養人數157人,由集體和分散供養散居孤老殘幼人員2757人。全年共發放救濟款3071萬元,安排救濟糧568.7萬公斤,幫助災民和貧困戶40.14萬人次渡過難關。
環境保護成效顯著。全州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52.1%,比上年提高15.8個百分點;煙塵排放量12471噸,比上年下降7.9%;工業粉塵20119噸,增11.5%;二氧化硫2425噸,下降3.8%。
注:
1、以上公布數據部分為年快報數,因此與正式年報數會有一定差異。
2、地區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行價格計算,增長速度按2000年可比價格計算。
3、非公經濟增加值包含:個體私營經濟、國有改制、轉制企業、國有企業中的非國有經濟成份、畜牧業等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