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六大精神,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壓緊逼,跨越發展,全市國民經濟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各項社會事業取得全面進步。
一、綜合
經濟總量不斷擴張,增長速度再創新高。2004年全市完成生產總值(GDP)338.6億元,比上年凈增50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3.1%,較上年加快1.2個百分點,是近8年來的最高水平。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74.9億元,增長10.6%;第二產業增加值147.4億元,增長17.6%;第三產業增加值116.3億元,增長8.7%。三次產業結構為22∶44∶34,三次產業分別拉動經濟增長2.1、7.9、3.1個百分點,人均GDP為6956元,按當前市場匯率計算,約合840美元,首次突破八百美元。
市場物價小幅上漲。全市商品零售價格總指數為103.4%。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為103.4%,主要農副產品漲價是拉動價格上漲的主要因素,食品類價格指數高達107.9%,其中糧食類122.9%、肉禽及其制品類122.9%、蛋類120.0%、油脂類109.8%;交通和通訊類價格微幅下降,價格指數為99.8%。農業生產資料價格指數為112.9%,是三種價格指數中漲幅最高的,其中產品畜、飼料、化肥和農用機油的漲幅最高,分別是130.0%、123.6%、121.6%和113.6%。
就業規模繼續擴大。2004年末全市城鎮單位從業人員39.45萬人,其中在崗職工38.5萬人,在崗職工年平均工資10832元。全市城鎮新增就業4.8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82萬人,“4050”人員再就業5700人,年末城鎮登記失業人數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為3.7%。大力實施勞務輸出產業化戰略,勞務輸出工作取得新突破,全年勞務輸出51.9萬人。
“東靠西聯”進程加快。西安咸陽經濟一體化邁出實質性步伐,西安咸陽地鐵一號線規劃已報國務院審批,西安咸陽大同城票據交換業務正式開通,通訊并號升位方案已通過國家信息產業部批準。咸陽楊凌農業產業一體化成績顯著,與楊凌合作實施農業產業化項目65個,引進先進技術和科技成果38項。
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偏弱,糧食增產和農民增收的基礎還不穩固,產業結構不盡合理,電子和紡織工業拉動力減弱,投資和消費比例不夠協調,社會保障工作任務較重,居民收入增長較慢。
二、農業
農業生產快速發展。2004年全市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為121.7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11.0%。其中農業產值為92.7億元,增長12.7%;林業產值1.2億元,下降19.2%;牧業產值27億元,增長7.6%;漁業產值0.7億元,增長13.2%。
種植業喜獲豐收。糧食播種面積44.2萬公頃,比上年增長0.1%,糧食總產200.5萬噸,比上年增長12.2%,僅低于1993年的歷史最高產量202萬噸,是歷史上第二個高產年;油料播種面積3.1萬公頃,增長1.3%,總產量4.8萬噸,增長0.4%。
農業結構調整成效顯著。全市積極實施“優果、興牧、增菜”工程,果畜菜三大產業得到快速發展。全市水果面積達到17.9萬公頃,增長4.0%,水果總產265萬噸,增長18.4%,果品質量顯著提高。蔬菜種植面積6.3萬公頃,增長5.0%,蔬菜總產達到218.9萬噸,增長9.0%,其中大棚菜發展到4067公頃,蔬菜產值占農業產值的比重為32%。全市肉類總產量14.2萬噸,比上年增長11.0%;奶類產量35.7萬噸,增長20.6%;禽蛋產量8.5萬噸,增長3.3%。年末大牲畜存欄44.8萬頭,比上年末增長12.0%;其中奶牛存欄12.3萬頭,增長19.7%,生豬存欄143.5萬頭,增長13.7%;羊存欄77.5萬只,增長9.7%。一些新興的種植業快速發展,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0.32萬公頃,產量1.03萬噸,花卉種植業產值700萬元。
農業基礎設施得到加強。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23.3萬公頃,新增有效灌溉面積0.3萬公頃,發展節水灌溉面積1.2萬公頃。人畜飲水工程投資3248萬元,解決了13.1萬人飲水困難。農業機械總動力191.7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0%。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快速增長。2004年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291.1億元,增長18.2%。市縣區屬工業增速明顯加快,部省屬工業總產值152.9億元,比上年增長11.4%,市縣區屬工業總產值138.2億元,比上年增長26.7%,比部省屬工業增速高出15.3個百分點。
五大支柱產業主導作用增強。我市能化、電子、食品、紡織、醫藥“五大支柱”產業產值占到全市規模工業總產值的83%。其中能化工業實現產值95.5億元,同比增長27.6%,首次成為“五大支柱”中的頂梁柱;電子工業在高基數上實現產值87.9億元,增長5.7%;食品27.4億元、紡織19.8億元、醫藥12.2億元,分別增長20.2%、9.1%和22.3%。原煤、水泥、彩色顯像管等主要產品產量均增長20%以上。
工業經濟效益有所提高。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126.3%,比上年上升9.8個百分點,其中:產品銷售率為97.3%,上升0.1個百分點,總資產貢獻率為7.9%,上升1.4個百分點,資本保值增值率94.1%,下降9.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67.2%,上升0.5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次數1.6次,加快0.15次,成本費用利潤率4.5%,下降0.3個百分點,全員勞動生產率達到70328元/人,上升35.5%。
建筑業發展迅猛。全市資質等級以上建筑企業實現總產值155.2億元,比上年增長37.7%;房屋建筑施工面積552.2萬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積199.7萬平方米。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強勁增長。2004年,全市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61.7億元,比上年增長37.8%,其中基本建設投資100.8億元,比上年增長53.3%,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62.3%;房地產市場理性發展,房地產開發完成投資16.6億元,增長28.9%;更新改造投資力度不斷加大,完成投資26.4億元,比上年增長54.9%。
市縣區投資貢獻份額增大。市縣區以下單位投資138.5億元,占全社會投資的85.7%,比上年提高了11.1個百分點。
第二產業投資增速明顯加快。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第一產業的投資7.8億元,同比增長9.9%,第二產業的投資64.3億元,增長69.7%,其中工業投資62.9億元,增長73.5%;第三產業的投資89.6億元,增長23.8%。
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人民西路、世紀西路、文林北路、渭河三號橋、咸通路立交橋、迎賓大道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已全部建成,渭河、灃河綜合治理工程全面開工建設,灃河1號橡膠壩和渭河1號橡膠壩基礎工程已經完成。大佛寺煤礦、亭南煤礦、21寸彩管技改、禮泉匯源果汁等一批重大產業項目正在建設之中。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五、交通和郵電
公路建設成績卓著。全市公路建設投資7.9億元,其中國省道路網建設投資5.1億元,國道312線咸陽世紀大道灃河橋加寬改造工程、省道208大程口至瓦頭堡改建工程、省道305南寺至甘肅界改線工程已建成通車,關中公路環線咸陽段、銀武大通道咸陽段已開工建設。農村公路建設投資2.8億元,長寧路、彬麟路、旬耀路、涇淳路、乾普路、禮淳路、永扶路、淳耀路等8條縣際公路全面建成。
交通運輸穩步發展。全市公路客運量4220萬人次,比上年增長5.7%,旅客周轉量26.1億人公里,增長5.4%;貨運量2226萬噸,增長3.5%,貨物周轉量27.6億噸公里,增長5.9%。
郵電通信業健康發展。全市郵電業務總量10.5億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郵政業務總量增長1.6億元,增長3.4%,電訊業務總量8.9億元,增長9.9%。年末全市固定電話用戶82.3萬戶,其中鄉村電話27.1萬戶,“小靈通”用戶13.2萬戶,大靈通用戶0.9萬戶,移動電話用戶76.5萬戶,互聯網撥號上網用戶12萬戶。
六、國內貿易
消費市場穩中趨活,餐飲業增勢強勁。2004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突破90億元大關,達到90.3億元,同比增長12.6%。其中:城市消費品零售額43.1億元,同比增長12.6%;縣的消費品零售額24.2億元,同比增長13.3%;縣以下消費品零售額23.0億元,同比增長11.9%。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業零售額65.9億元,同比增長8.1%;餐飲業零售額23.0億元,同比增長28.1%;其他行業零售額1.3億元,同比增長8.2%。在社會消費品零售額中,限額以上零售額8.72億元,同比增長32.1%。消費結構逐漸升級,通訊器材、建材、化妝品、服裝類商品熱銷。
七、對外經濟和外事旅游
外貿進出口有所下降。2004年,全市外貿進出口總值2.55億美元,同比下降8.6%,其中出口總值1.65億美元,同比下降14.1%,進口總值0.9億美元,同比增長3.8%。產品出口市場增加,遍及六大洲95個國家和地區,比上年增加了18個,其中出口總值排名在前五位的分別是香港、馬來西亞、日本、韓國和泰國。在出口產品中機電產品、紡織品所占比重最大,分別達到59.3%和33.8%;三資企業出口增長最快,三資企業出口0.26億元,增長89.4%。出口隊伍不斷壯大,全市擁有進出口經營權的企業(不含三資企業)98戶,新增20戶,有出口實績的46戶。
招商引資工作成效顯著。2004年全市共簽訂招商引資合同項目800個,合同引進資金183.9億元,實際到位113.3億元;合同利用資金上億元的項目31個,全市已有418個項目建成,簽約項目開工率達到91%。
實際利用外資有所增加。全市新批外商投資企業21戶,總投資額0.47億美元,合同利用外資0.3億美元,實際利用外資0.25億美元。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成績顯著。對外承包工程、勞務合作合同完成營業額740.2萬美元,同比增長33.6%。年末國外勞務人數1550人,同比增長13.6%,國外勞務市場不斷擴大,主要集中在亞洲和非洲,由原來的11個國家和地區擴展到現在的20個,涉及到14個行業21個工種。
外事工作取得新進展。2004年,全市共接待來自日本、韓國、比利時、法國、美國等國家和地方的外賓20批204人次,辦理因公出國出境118批252人次。分別比上年增長2.3倍和1.7倍。目前我市已與日本、韓國、澳大利亞、法國和美國等5個國家的6個城市建立了友好城市關系。
旅游業形勢看好。2004年,我市以“中國第一帝都”的形象和厚重的歷史文化,被中央電視臺評為首屆中國魅力城市。全市共接待國內外游客896萬人次,比上年增長3%,其中海外游客人數3.8萬人,增長26.7%;旅游綜合收入28.5億元,增長11%,其中國際旅游收入1359萬美元,增長32.3%。旅游市場管理得到加強。目前全市有星級飯店27個,星級飯店客房2368間,A級名勝風景區和文物保護區8個。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穩步增長。咸陽區域內實現財政收入32.2億元,同口徑增長8.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2.6億元,同口徑增長16.4%,其中工商稅收完成7.2億元,同口徑增長12.3%;農牧業稅和耕地占用稅完成1.7億元,同口徑增長29.5%;地方財政支出26.9億元,增長12.8%。
金融業穩健運行。年末全市金融機構人民幣各項存款余額402.8億元,比年初增加39.1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304.2億元;人民幣各項貸款余額238.6億元,比年初增加5.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150.0億元,中長期貸款73.7億元。全年銀行現金收入1090.6億元,現金支出1105.7億元,貨幣凈投放15.1億元,較上年少投放2.6億元。
保險市場輕度萎縮。2004年全市保費收入7.4億元,比上年下降0.4%。其中財產險保費收入1.4億元,下降1.8%,壽險、意外傷害險保費收入6.0億元,與上年持平。全年支付各類賠款1.2億元,其中財產保險賠款0.7億元,壽險、意外傷害保險賠款0.5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全面發展。2004年,中小學布局調整工作初見成效,全市已撤并學校135所,其中全撤35所,部分撤并100所。普通高中標準化建設投資5440萬元,建筑面積6.3萬平方米;中小學危房改造投資7005萬元,危改面積18.7萬平方米。年末有高等學校11所,中等專業學校7所,中等職業技術學校38所,普通中學348所,小學校2668所;有專任教師5.4萬人,其中高等學校0.3萬人,中等專業學校0.1萬人,中等職業技術學校0.2萬人,普通中學2.1萬人,小學2.8萬人;在校學生109.1萬人,其中高等學校、中等專業學校、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普通中學、小學在校學生依次為5.9萬人、1.1萬人、3.6萬人、43.2萬人、55.4萬人。初中和小學輟學率控制在3%和1%之內。民辦教育快速發展,全市有各類民辦教育機構768所,教職工9752人,在校學生14.1萬人。
科技事業取得新進展。全市擁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2萬人。重大科技產業化項目實施步伐加快,全年征集各類科技項目350個,其中上報國家和省級科技項目78個,安排市級科技發展項目117個,有9個項目列入國家火炬計劃,有9個項目列入國家星火計劃。科技成果較為顯著。鋰離子電池、數字化影像牙科設備等8項科技成果達到國內先進水平,9項科技成果獲省科學技術獎,50項科技成果獲市科學技術獎。信息化建設進展順利,積極實施制造業信息化“12345”工程,數字化咸陽建設一期工程26個項目進展順利。全市民營科技企業發展到1700戶,實現技工貿總收入54.3億元,其中年產值上億元的有9戶,上千萬元的83戶,上百萬元的有311戶。全市共組織各類科技講座活動300多場次,印發科技書籍、技術資料15萬余份。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全市有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機構1個,監督抽檢產品18類,455批次,產品抽查合格率86.0%;法定計量技術機構12個,全年強制檢定計量器具1.2萬臺件。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活躍。積極開展文化系統“創選評”競賽活動,不斷增強文化企業活力,豐富城鄉人民生活。舉辦了“咸陽之夏”廣場文化藝術展演、“鏡頭中的咸陽”攝影大賽、“慶國慶、愛我咸陽”書畫展等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加強,提出了建設“綠色網吧”的號召,聘請了152名網吧義務監督員,全市共取締黑網吧25家,停業整頓35家,查處違法網吧72家,取締無證照印刷企業3家;查繳非法音像制品0.6萬張,收繳非法出版物0.4萬本。
廣播電視事業日益繁榮。全市擁有廣播電視臺12座,廣播節目10套,電視節目14套,調頻發射機319部,電視發射機690部,有線電視用戶已達到19.4萬戶。在確保“村村通”的基礎上,完成了“自然村通”的規劃工作。
衛生事業穩步發展。年末全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349個,其中醫院、衛生院300個,衛生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婦幼衛生保健機構14個。擁有醫院、衛生院床位1.3萬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1.5萬人。其中執業醫師、執業助理醫師0.7萬人,注冊護士0.5萬人。擁有鄉鎮衛生院189個,床位1989張,衛生技術人員0.3萬人。全市傳染病報告總發病率400.3/10萬,碘鹽覆蓋率99.3%,食品衛生抽檢合格率92.8%。全年無償獻血3.4萬人次。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工作進展順利,省級試點縣彬縣共籌集資金824萬元,為5.1萬人報銷醫藥費用481.9萬元。禽流感防治工作、結核病、艾滋病、出血熱以及地方病防治工作成績顯著。
體育事業成績喜人。2004年,在國際比賽中,我市射擊運動員史紅艷獲2銅1銀;在國家比賽中,我市射箭運動員張敏獲2金1銅;在省級比賽中,獲金牌55人次,銀牌66人次,銅牌75人次。承辦了全國足球甲級聯賽西安安馨園隊主場比賽和陜西省首屆健美操大賽咸陽賽區的比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全民健身運動。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保持低生育、低增長。年末全市總人口為489.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387.9萬人,占總人口79.2%;非農業人口101.9萬人,占總人口20.8%。人口出生率8.49‰,死亡率4.92‰,自然增長率為3.57‰。
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提高。全市城鎮(城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57.31元,比上年增長8.9%,其中工薪收入7210.56元,增長6.8%。城鎮(城區)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6438.65元,增長6.6%,其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增長18.7%,衣著支出增長8.8%,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支出下降31%,醫療保健支出增長8.4%,交通和通訊支出增長20%,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增長18.2%。全市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100元,比上年增長10%。全市取消了農林特產稅和農業稅降低一個百分點,使全市農民人均稅費支出凈減少43.4元,農民人均稅費支出37.2元,比上年下降53.8%。
社會保障體系日益完善。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40.5萬人,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26.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職工人數35.1萬人。全年共為10.8萬名企業離退休人員發放養老金7.0億元,為1.2萬名下崗職工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0.5億元,其中生活費0.3億元。
社會福利事業穩步發展。2004年末,全市共有3.6萬戶,9.1萬人納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全年共發放低保金5678萬元,做到了動態化管理下的應保盡保。民政辦社會福利企業安置520名殘疾人就業,下撥救災款1808萬元,恢復住房1269間,救災棉衣棉被0.6萬床套,捐贈衣物12.8萬件,共救濟災民12.5萬人次。
十二、資源與環境
耕地面積繼續減少。我市全年建設占用耕地445公頃,因災廢棄耕地41公頃。因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4872公頃,其中生態退耕減少耕地1188公頃。土地整理復墾開發補充耕地3317公頃。全年凈減少耕地2177公頃。
水資源供求關系偏緊。當年人均水資源264.6立方米。年末全市有大型水庫1座,總庫容1.2億立方米,中型水庫5座,總庫容0.5億立方米,小型水庫60座,總庫容0.8億立方米。全年總用水量9.2億立方米。其中城鎮生活用水1.2億立方米,工業用水1.5億立方米,農業用水6.5億立方米。
河流水質南北分明。我市北部五縣渭河支流、涇河及其支流水質較好,為Ⅰ至Ⅲ類水質。南部渭河及其支流水質較差,有不同程度污染,為Ⅴ類水質,其水質由于境內武功、興平、秦都、渭城等沿岸城鎮工業廢水和生活污水及5條已污染支流的瀉入,由西向東逐漸變差,主要污染物指標不同程度超標;南部涇河水質較好,為Ⅱ至Ⅳ類,但河水泥沙含量較高。冶峪河、漆水河、三水河等支流因沿途造紙、化工等廢水的排入,造成不同程度的污染。
礦產資源勘探取得新進展。2004年,全市國土資源調查及地質勘查新發現礦產地2處,有2處礦產新增查明資源儲量。新增1種礦產查明資源儲量,其中煤2742萬噸,已發現的礦種為25種,已查明資源儲量的礦種共計6種。其中能源礦產3種,金屬礦產1種,水氣礦產1種,非金屬礦產1種。
城市環保工作得到加強。2004年,我市加大對工業廢氣、汽車尾氣、煤煙污染、揚塵污染的治理力度,使城區空氣質量達到二級和好于二級的天數294天,較上年增加111天;綜合污染指數由2003年的4.79下降到2.75。建成環境噪聲達標區面積34平方公里,全市建成煙塵控制區面積47.7平方公里。
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市完成整片人工造林2萬公頃,其中退耕還林1.7萬公頃,天然林保護工程完成0.2萬公頃,“三北”四期造林工程完成0.1萬公頃。飛播造林0.5萬公頃,育苗0.15萬公頃。“綠色家園”示范村建設全面啟動,森林資源保護、森林防火工作得到加強。
注:
1、本公報部分指標為初步統計數。
2、GDP和農業總產值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人口數為公安部門數字,自然增長率為計生委數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