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是實施“十五”計劃的第一年,全地區各族人民在地委、行署的正確領導下,認真貫徹落實國家擴大內需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快推進西部大開發戰略,努力克服世界經濟增長放緩、國內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和農業生產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等不利因素的影響。以求真務實、開拓進取的精神努力拼搏、苦干實干,使我區的國民經濟保持了持續、穩定、健康增長。農業經濟結構得到優化調整;工業生產穩步增長;固定資產投資大幅增長,對外開放不斷擴大,財政收入繼續增長,金融運行基本平穩,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繼續提高。
一、綜合
國民經濟實現了較快的增長。據初步測算,全地區實現國內生產總值36.5億元,比上年增長8.0%,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81億元,增長2.3%;第二產業增加值12.91億元,增長6.6%;第三產業增加值16.78億元,增長12.3%。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第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8.6%、35.4%和46.0%,與上年相比:第一產業所占比重下降1.09個百分點,第二產業所占比重下降0.44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所占比重上升了1.53個百分點,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241元,比上年增長5.0%。
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工業經濟結構有待于進一步調整,產品技術含量低,市場競爭力不強,企業綜合經濟效益不高,部分行業和部分企業生產經營仍比較困難;農村產業結構層次較低,特別是農村二、三產業發展滯后,農牧民收入增長緩慢;就業和再就業壓力繼續增大;財政收支不平衡,資金調度存在一定困難。
二、農業
農業以增產和農民增收為核心,大力發展“南園北牧”特色農業,農村經濟在大災之年保持了良好的發展勢頭。2001年,全地區農林牧漁業增加值達4.51億元,比上年增長4.3%,農林牧漁業總產值達7.1億元,比上年增長3.4%。種植業結構進一步優化,主要農作物產量有增有減,全年糧食播種面積26.19萬畝,比上年減少1.25萬畝,產量7.82萬噸,下降8.4%;棉花播種面積11.09萬畝,比上年增加2.39萬畝,產量1.1萬噸,增長58.7%;蔬菜種植面積2.39萬畝,比上年減少1.45萬畝,蔬菜產量6.61萬噸,比上年下降36.5%;瓜類產量5.76萬噸,增長20.75%;果類面積8.41萬畝,比上年增長29.9%,產量6.61萬噸,下降36.5%,其中:葡萄產量1.6萬噸,下降20.0%,紅棗產量1300噸,增長44.44%。2001年完成造林面積1.59萬畝,比上年下降8.1%。
畜牧業生產呈現良好的發展勢頭。年末牲畜存欄數為110.18萬頭,比上年下降4.44%,全年牲畜出欄69.36萬頭,比上年多出欄1.86萬頭;肉類總產量達2.04萬噸,增長3.03%;綿羊毛產量0.11萬噸,下降8.33%;山羊絨產量74960公斤,增長1.94%;牛奶產量1.09萬噸,增長6.86%;水產品產量1100噸,增長22.22%。
鄉鎮企業穩步發展。鄉鎮企業實現增加值1.50億元,增長16.3%;鄉鎮企業總產值5.42億元,增長12.1%;完成營業收入5.34億元,增長11.3%;上繳國家稅金1400萬元,增長3.6%;實現凈利潤3300萬元,下降6.0%。
農業生產條件進一步改善。年末全地區農業機械總動力為22.62萬千瓦,增長1.43%;其中:農用排灌機械3.13萬千瓦,比上年增長1.62%,大中型農用拖拉機1175臺,與上年基本持平;小型農用拖拉機0.9萬臺,比上年增長1.12%。農村用電量達8500萬千瓦小時,比上年增長7.59%;化肥施用量(折純)5800噸,比上年增長5.45%;農田水利建設不斷強化,年末有效灌溉面積達66.8萬畝,比上年增長0.9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工業生產繼續增長。全年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7.55億元,比上年增長6.5%。
從主要產品產量看:鐵礦石原礦量177.14萬噸,增長36.9%;發電量7.09億千瓦時,增長3.79%;原煤產量272.03萬噸,增長3.99%;水泥34.48萬噸,增長9.18%;花崗石板材6.55萬平方米,增長89.31%;純堿8.39萬噸,增長14.16%;鐵合金0.88萬噸,增長30.37%;棉紗產量1.21萬噸,下降6.77%。
分規模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6.23億元,比上年增長7.63%,規模以下工業企業完成工業總產值1.32億元,比上年增長2.0%。
分輕重工業來看:輕工業增加值0.58億元,同比下降11.54%;重工業增加值5.65億元,增長10.56%。
從產銷銜接情況看:今年以來我區工業產品銷售水平有所回升。工業產品銷售率為96.82%,比上年增加了1.94百分點,其中重工業產銷率為97.03%,比上年增加了0.4個百分點;輕工業產銷率為95.9%,比上年增加6.9個百分點。實現銷售收入14.02億元,比上年增長5.2%。
從經濟效益來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自年初以來穩步提高。工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73.03%,比年初提高了36.03個百分點,與上年相比,提高了12.13個百分點。在考核的七項經濟指標中,總資產貢獻率為4.41%,比上年減少0.21個百分點;資產保值增值率138.53%,增加了53個百分點;資產負債率為59.96%,下降了7.3個百分點;勞動生產率達19616元/人,平均每人多創造增加值2060元,產品銷售率為96.82%,提高1.94個百分點;成本費用利潤率0.3%,提高了0.51個百分點;流動資產周轉率為0.83次/年,速度減慢0.01次/年。
在規模以上的49個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14家,虧損面29.2%,比上年縮小了5.4個百分點。虧損企業虧損額2864萬元,比上年減虧1104萬元。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后,全年實現凈利潤426萬元。
建筑業繼續為拉動經濟增長做出貢獻。2001年,全地區建筑企業完成增加值8369萬元,比上年增長68.83%。新開工工程97個,其中公開招標工程94項,占全部施工工程個數的96.9%,施工工程當年竣工139個,其中優良33個,占全部竣工工程的23.74%,2001年建筑企業全員勞動生產率達7.97萬元/人,實現利潤244.6萬元。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繼續向基礎設施建設傾斜。2001年全地區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1.48億元,比上年增長35.38%。按投資管理渠道劃分:基本建設投資6.24億元,較上年增長40.86%;更新改造投資0.95億元,比上年下降52.26%;房地產開發投資3.28億元,比上年增長2.23倍,商品房銷售面積達22.61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5.6%,其中住宅銷售面積為22.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94.9%。投資結構繼續改善。全年用于第一產業投資0.42億元,較上年下降80.28%;用于第二產業投資2.89億元,較上年增長36.32%;用于第三產業投資8.17億元,較上年增長83.18%。固定資產投資效果顯著。本年施工項目100個,其中新開工項目84個,本年投產項目達49個。年末新增固定資產4.54億元,新增主要生產能力有:鐵礦石原礦開采78萬噸/年;光纖通訊電纜144芯公里;城市供熱能力72兆瓦/小時;城市道路擴建長度1.5公里。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地區重點建設項目進展順利。烏溝、粵海水庫達到蓄水要求,榆樹溝水庫供水工程進展順利;二電三期擴建、新鋼雅礦80萬噸磁海鐵礦建設工程實現預期目標;哈鋼6000KVA礦熱爐搬遷、天湖1號礦體開采、二萬噸旱地龍擴建、市區供熱一期工程、國道312線梯子泉-鄯善段改造工程、迎賓路和融合路改造已竣工投入使用;哈密市污水處理廠續建、東疆賓館改造、南粵科技文化中心等項目正在加緊實施。這些重點工程的建成投產,為地區經濟發展培育了新的增長點。
五、交通、郵電和旅游業
交通運輸和郵電通信業加快改革步伐,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綜合運輸和通信能力進一步增強,服務手段和質量不斷提高。全年各種交通工具完成貨物周轉量190.67億噸公里,增長7.5%;其中鐵路186.01億噸公里,增長7.6%;公路4.66億噸公里,增長4.6%。完成旅客周轉量46.47億人公里,增長1.6%,其中鐵路43.73億人公里,增長1.3%;公路2.74億人公里,增長6.8%。
全年完成郵政業務總量1922.45萬元,完成電信業務總量8944.36萬元。年末交換機裝機總容量達10.81萬門,擁有電話機8.76萬部,比上年增長26.1%,平均每千人擁有電話174部,比上年每千人增加32部。移動電話規模不斷擴大,年末用戶達6.12萬戶,比上年增長3倍。計算機互聯網絡發展有新進展,全地區擁有注冊用戶3785戶,比上年增長6.9%。
旅游事業不斷發展。2001年,我區立足地處敦煌和吐魯番兩大旅游熱點城市之間的區位優勢和哈密豐富的旅游資源,先后開發和推出了天山風光游、大漠風光游、民俗風情游、田園風情游等精品旅游線路。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49.4萬人,比上年增長19.1%,實現旅游社會總收入2億元,比上年增長26.6%。
六、國內貿易和市場物價
2001年,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刺激消費的相關政策、對拉動經濟增長起到了一定的積極作用。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2.43億元,比上年增長8.56%,考慮物價因素,實際增長9.32%。
分城鄉看:城市消費品市場有所好轉,農村市場仍較低迷。城市消費品零售額11.65億元,增長8.89%,占整個市場的比重為93.7%;農村消費品零售額0.78億元,增長3.74%,占整個市場份額的6.30%。
分行業看,批發零售貿易銷售額增長7.59%,餐飲業銷售額增長18.22%;制造業銷售額下降2.3%;農業生產者銷售額增長9.57%。
市場物價持續低位徘徊。2001年,我區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上年微增0.2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下降0.7個百分點,物價持續走低的主要原因是:受食品類及日用品價格下降的影響,2001年食品消費價格指數比上年下降0.4個百分點,其中糧食下降了4.1個百分點;油脂類價格下降12.1個百分點;肉禽及其制品價格增加了8.3個百分點;水產品價格下降1.3百分點;鮮菜類價格下降2.2個百分點;衣著類價格下降4.1個百分點。在其它各類商品中上漲的有:醫療保健類價格上升7.2個百分點;服務項目價格上升6.5個百分點。
七、科學技術與教育
2001年,地區以科技創新為動力,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促進科技與經濟的結合,推進了地區經濟與社會的發展。2001年國有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17萬人,增長5.7%。其中工程技術人員1206人,農業技術人員1577人,科學研究人員130人,衛生技術人員1489人。全地區擁有獨立研究開發機構4個,擁有民營科技企業10家,從業人員193人。全年安排科技項目10項,投入科技三項經費50萬元。科技知識進一步得到普及與應用,并且收到了很好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各級各類教育獲得較大發展,義務教育、素質教育得到進一步加強。2001年全地區擁有各類學校349所,其中:高等教育學校1所,中等專業學校6所,普通中學47所,普通小學80所。在校生達11.75萬人,比上年增長7.4%。全地區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5%,小學畢業生升學率達100%,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52.3%。
中小學教師隊伍進一步加強。2001年末,各類學校專業教師6476人。普通中學平均每個教師負擔學生12.75人,普通小學平均每個教師負擔學生9.63人。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業
財政收入繼續保持增長。2001年地區財政收入達20166萬元,比上年增長10.1%,其中工商稅收15728萬元,增長16.0%;全年完成財政支出52434萬元,同比增長36.9%,其中文教衛生事業費16459萬元,增長43.1%;行政管理經費8357萬元,增長36.1%。
金融運行基本平穩。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金額達71.58億元,比年初增長11.4%,其中城鄉居民存款金額43.64億元,增長7.5%。年末金融機構各項貸款41.85億元,比年初增長10.7%,其中:短期貸款27.98億元,比年初下降0.8%;中長期貸款11.76萬元,比年初增長52.9%。
保險事業快速發展。2001年全地區保險收入8254萬元,比上年增長11.7%,其中:財產保險收入1933萬元,下降7.6%,支付賠款1432萬元,增長16.6%;人壽保險收入6321萬元,增長19.4%,累計支付賠款229.5萬元,下降16.3%。
九、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健康發展。年末全地區有藝術表演團體3個,公共圖書館2個,文化館4個,文物事業機構3個,全地區廣播人口覆蓋率達90.0%,電視人口覆蓋率達95.0%。
醫療衛生條件繼續改善。全地區共有衛生機構74個,其中:醫院和衛生院49個,擁有病床張2489張,各類衛生技術人員3301人,其中醫生1487人,平均每千人擁有2.91個醫生。
體育事業穩步發展。在過去的一年里,我區全民健身運動廣泛開展,先后組織和承辦了“千人自行車賽”、“區域幼兒運動會”、“環保杯”籃球賽、“自治區乒乓球等級賽”、“旱地龍”杯自治區鄉鎮籃球賽、“新疆職工甲級籃球賽”等各項體育活動。這一系列的活動,增強了各族群眾的體質,豐富了業余文化生活。同時,我區運動健兒在自治區年度賽中取得了2個第一名、2個第二名、2個第三名的好成績,為地區贏得了榮譽。
十、人口與人民生活
2001年全年出生人口5192人,人口出生率為10.3‰;死亡人口1444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長率為7.44‰,比上年增長了1.5個千分點。年末全地區總人口51.14萬人,比上年增加3.0%,其中:市鎮人口42.08萬人,鄉村人口9.06萬人。在總人口中:少數民族人口15.96萬人,占總人口的31.2%,漢族人口35.18萬人,占總人口的68.8%。年末總戶數達15.46萬戶,戶均3.31人。
城鄉居民收入穩定增長,生活水平有所改善。年末全地區職工總數為5.6萬人,全年職工工資總額62322萬元,職工平均工資11046元,比上年增長22.9%,考慮價格因素,實際比上年增長23.8%;農民人均純收入1936元,比上年增長5.3%。住房制度改革穩步推進,城鎮居民住房條件得到明顯改善。隨著收入的增加和城市基礎設施及環境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分頁標題[/!--empirenews.page--]
社會保障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地區初步建立、健全了社會保險體系,使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五大險種共同發展。2001年,我區養老金和失業金社會發放率達到了100%。全地區參加養老保險職工人數達3.94萬人,比上年增長8.0%,參加失業保險職工人數達4.25萬人,比上年增長7.1%,參加基本醫療保險的職工人數達5.2萬人,參加生育保險的人數達2.41萬人。全年累計為8763人次,失業人員發放失業保險金141萬元,審查78600人次醫療行為,支出各類醫療保險金1395萬元。再就業工作扎實推進。通過各種渠道實現就業和再就業860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了4%以內。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發展。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建立。年內全地區對3457人共發放低保資金115萬元。18家福利企業安置就業職工159人,其中殘疾職工72人。福利院收養孤寡老人46名,收養孤殘兒童47名。2000年共下撥各類救災款550萬元,解決了2.7萬受災群眾的困難,把黨的溫暖送到了千家萬戶。
環保事業取得新進展。2001年,地區環境保護監測站作為國控網站,順利完成了對大氣、水質、噪聲等各項常規監測任務,并定期向社會發布空氣質量周報53期、季報4期,提供了有效數據2050個。2001年,地區建立自然保護區1個,保護區的面積達676公頃,建立煙塵控制區1個,噪音達標區各7個。環境監理人員依法對地區環境進行了有效的監理與治理,這些有力措施,對減少污染,改善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做出了積極貢獻。
注:1、本公報數為初步統計數。
2、國內生產總值,各產業增加值、總產值絕對數均按現價計算,其增長速度按可比價計算。
3、國內生產總值、人口數為區域數,其余各項數據均未包含兵團農十三師的數據,兵團農十三師的統計數據由其自行公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