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以來,面對復雜嚴峻的外部環境,阿勒泰地區上下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深入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和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精神,完整準確貫徹新時代黨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全力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精準施策,地區經濟整體持續穩定恢復,生產需求逐步回升,物價總體穩定,質量效益穩步提高,市場主體預期趨好,經濟運行穩中向好。
一、綜合
根據地區生產總值統一核算結果,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371.06億元,比上年增長5.4%,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56.38億元,比上年增長3.9%;第二產業增加值135.96億元,比上年增長6.3%;第三產業增加值178.72億元,比上年增長5.2%。一、二、三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分別為15.2%、36.6%和48.2%,第一產業占比下降2.3個百分點,第二產業占比提高3.5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比下降1.2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產總值達到55387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5.1%。
居民消費價格總指數比上年上漲1.6%;商品零售價格指數比上年上漲1.3%。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中:食品煙酒類上漲1.5%;衣著類價格下降4.9%;居住類價格上漲1.1%;生活用品及服務類價格下降0.6%;醫療保健類價格下降0.1%;其他用品和服務類價格下降0.6%;教育文化和娛樂類價格上漲4.6%;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上漲2.1%。
二、農業
全年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131.97億元,比上年增長7.2%。其中:農業產值49.65億元,比上年增長17.0%;林業產值3.31億元,比上年下降22.6%;牧業產值69.39億元,比上年增長3.5%;漁業產值2.18億元,比上年下降24.0%;農林牧漁服務業產值7.44億元,比上年增長4.1%。
全年農作物總播面積為410.66萬畝,比上年增加17.05萬畝,增長4.3%。
全年糧食種植面積131.18萬畝,比上年增長26.9%。其中:小麥種植面積25.06萬畝,比上年下降13.6%;玉米種植面積100.36萬畝,比上年增長40.9%;薯類(馬鈴薯)種植面積2.41萬畝,比上年增長3.9%。油料種植面積30.50萬畝,比上年下降60.4%;甜菜種植面積2.5萬畝,比上年下降16.7倍;蔬菜種植面積1.31萬畝,比上年下降43.8%;瓜果種植面積2.56萬畝,比上年增長17.4%;其他作物種植面積186.61萬畝,比上年下降9.0%。
全年糧食(含薯類)總產量達76.81萬噸,比上年增長38.9%。其中:小麥產量10.04萬噸,比上年下降17.4%;豆類產量0.30萬噸,比上年增長275%。油料產量6.71萬噸,比上年下降58.8%;甜菜產量4.48萬噸,比上年下降62.6%;蔬菜產量3.09萬噸,比上年下降44.9%;打瓜籽產量2.87萬噸,比上年下降45.7%;青貯玉米產量320.99萬噸,比上年下降3.1%。
年末牛出欄20.07萬頭,比上年下降9.7%;羊出欄159.59萬只,比上年下降17.3%;豬出欄2.10萬頭,比上年下降1.4%;活家禽出欄64.68萬只,比上年增長34.1%。年末牛存欄79.58萬頭,比上年增長20.7%;羊存欄196.14萬只,比上年增長1.5%;豬存欄1.29萬頭,比上年下降0.8%;活家禽存欄43.13萬只,比上年增長75.2%。
全年牛肉產量3.41萬噸,比上年下降20.5%;羊肉產量2.88萬噸,比上年下降40.0%;豬肉產量0.18萬噸,與去年持平;禽蛋產量0.06萬噸,比上年下降85.4%;生牛奶產量11.90萬噸,比上年下降60.7%。
全年完成人工造林面積1505公頃,封山育林面積1332公頃,退化林修復685公頃,森林撫育面積3532公頃。
全年水產品產量11438噸,比上年增長14.9%。其中:養殖產量7188噸,比上年下降7.5%;捕撈產量4250噸,比上年增長85.6%。
年末農業機械總動力96.52萬千瓦,比上年增長3.4%;年末擁有大中型拖拉機16234臺,比上年增長0.9%;小型拖拉機16987臺,比上年增長3.9%。
化肥施用量(折純)48337.5噸,比上年增長2.0%;農村用電量50390.22萬千瓦時,比上年增長69.3%。
三、工業和建筑業
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下同)工業增加值92.62億元,比上年增長9.3%。從三大門類占比情況看:采礦業累計完成增加值69.4億元,比上年增長8.4%;制造業累計完成增加值6.6億元,比上年增長4.2%;電力、熱力、燃氣及水生產和供應業累計完成增加值16.6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從經濟類型劃分情況看:國有控股企業增加值0.29億元,比上年增長19.8%;股份制企業增加值91.10億元,比上年增長9.9%;外商及港澳臺商投資企業增加值1.23億元,比上年增長35.1%。從重點支柱行業情況看:黑色金屬礦采選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3.5%,有色金屬礦采選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3.5%,電力、熱力生產和供應業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9.8%,石油天然氣開采業增加值比上年下降8.8%。
全年累計完成工業銷售產值158.45億元,累計產品銷售率為99.2%,比上年下滑1.9個百分點;輕工業產品銷售率為82.2%,比上年下滑12.3個百分點;重工業產品銷售率99.8%,比上年下滑1.6個百分點。
全年主要工業產品產量:鐵精礦累計生產557.9萬噸,同比增長2.5%;鉛金屬含量累計生產4406.3噸,比上年增長24.6%;乳制品累計生產728.2噸,比上年增長39.2%;商品混凝土累計生產73.1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15.2%;鋅金屬含量累計生產2.8萬噸,比上年下降1.6%;銅金屬含量累計生產6.7萬噸,比上年下降1.6%;黃金累計生產1059.1千克,比上年下降6.9%;硫酸累計生產14.6萬噸,比上年下降7.4%;小麥粉累計生產0.6萬噸,比上年下降0.2%;水泥累計生產138.8萬噸,比上年下降3.1%。
全年發電量70.44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16.3%。其中:水力發電累計30.06億千瓦時,比上年下降12.5%;風力發電38.39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7.9%;太陽能發電1.72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4.2%;火力發電0.27億千瓦時,比上年增長5.9%;液化天然氣10.11萬噸,比上年下降38.7%。
全年實現利潤總額58.49億元,比上年增加19.95億元;實現利稅總額77.88億元,比上年增加27.03億元。
全年建筑企業完成施工產值50.30億元,比上年增長28.6%;房屋建筑施工面積195.13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1.1%;竣工產值31.55億元,比上年增長1.6倍;房屋竣工面積44.17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倍。
四、服務業
全年批發和零售業增加值14.97億元,比上年增長11.4%;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增加值8.63億元,比上年增長15.5%;住宿和餐飲業增加值3.95億元,比上年增長2.6%;金融業增加值20.85億元,比上年下降0.9%;其他服務業增加值117.22億元,比上年增長4.8%。
全年規模以上服務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20.36億元,比上年增長12.3%。利潤總額為負1.25億元,比上年減虧1.28億元。
五、固定資產投資
全年地方固定資產投資比上年增長16.8%。從三次產業看,第一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14.4%,第二產業投資比上年下降24.3%,第三產業投資比上年增長31.6%。
全年完成房地產開發投資45億元,比上年增長43.9%。其中:住宅投資24.31億元,比上年下降22.7%。房屋施工面積370.8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2.3%;房屋竣工面積81.64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1.6倍;商品房銷售面積50.18萬平方米,比上年增長6.7%,實現銷售額22.50億元,比上年增長12.3%。
六、國內貿易和對外經濟
全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24億元,比上年增長20.1%。從城鄉市場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65.67億元,比上年增長21.1%;農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0.56億元,比上年增長14.4%。從行業銷售看:批發業實現零售額8.58億元,比上年增長30.0%;零售業實現零售額5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9.0%;住宿業實現零售額3.21億元,比上年增長19.0%;餐飲業實現零售額9.92億元,比上年增長18.5%。
全年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8349萬美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進口總額6144萬美元,比上年下降4.1%;出口總額62205萬美元,比上年增長22.4%。
全年共落實區外招商引資項目130個,區外到位資金116.34億元,比上年增長29.0%。其中:新建項目76個,到位資金47.28億元;續建項目54個,到位資金69.06億元。
七、交通、郵電
全年道路運輸共完成貨運量808.61萬噸。其中:鐵路運輸完成貨運量263.69萬噸,公路運輸完成貨運量544.92萬噸。全年實現道路運輸貨運周轉量268406萬噸公里。其中:鐵路運輸貨運周轉量217822萬噸公里,公路運輸貨運周轉量50585萬噸公里。
全年道路運輸完成旅客運輸總量995.05萬人。其中:鐵路運輸完成客運量42.67萬人,公路運輸完成客運量952.38萬人。全年實現道路運輸客運周轉量84548萬人公里。其中:鐵路運輸客運周轉量29739萬人公里,公路運輸客運周轉量54810萬人公里。
民航運輸起降35538架次,比上年下降3.2%。其中:正常旅客飛行7946架次,比上年下降71.4%;實現旅客吞吐量46.43萬人,比上年增長35.4%;實現貨郵吞吐量199噸,比上年增長6.3%。
年末地區民用汽車保有量153219輛(包括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652輛),比上年末增長13.1%。其中:個人汽車保有量133958輛,比上年增長14.1%。
全年完成郵電業務收入88901萬元,比上年增長18.0%。其中:郵政業務收入13925萬元,比上年增長15.3%;電信業務收入74976萬元,比上年增長10.2%。年末固定電話用戶16.03萬戶,比上年下降2.1%,普及率達到24.67部/百人,比上年下降0.3%;移動電話用戶85.2萬戶,比上年增長10.5%,普及率達到131.08部/百人,比上年增長11.7%;互聯網用戶40.3萬戶,比上年增長13.8%;年末本地電話交換機總容量86.2萬門,與上年持平。
八、財政、稅收、金融和保險
全年累計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71.72億元,比上年增長22.0%;累計完成地方財政收入51.99億元,比上年增長20.6%。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3.97億元,比上年增長18.5%;稅收收入25.22億元,比上年增長25.6%。其中:增值稅10.21億元,比上年增長16.4%;企業所得稅4.49億元,比上年增長50.6%;非稅性收入完成8.74億元,比上年增長1.8%;政府基金預算收入完成17.78億元,比上年增長24.1%;上劃中央、自治區稅收收入19.73億元,比上年增長25.8%。
全年財政支出246.82億元,比上年下降8.2%。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92.64億元,比上年下降9.3%。教育支出30.43億元,比上年增長5.4%;衛生健康支出14.09億元,比上年下降8.7%;科學技術支出0.74億元,比上年增長3.12%;文化體育與傳媒支出6.64億元,比上年增長62.6%;城鄉社區支出9.67億元,比上年增長5.0%;農林水事務支出38.06億元,比上年下降28.1%;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1.63億元,比上年增長3.9%;節能環保支出2.58億元,比上年下降15.7%;交通運輸支出14.16億元,比上年下降22.3%。基金預算支出54.18億元,比上年下降4.1%。
年末地區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為512.14億元,比上年增長1.0%。其中:住戶存款303.42億元,比上年增長8.5%;非金融企業存款94.83億元,比上年下降0.4%。金融機構各項貸款余額422.47億元,比上年增長12.9%。其中:住戶貸款144.61億元,比上年增長12.8%;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277.86億元,比上年增長12.9%。
全年保費收入18.82億元,比上年增長2.3%。其中:人身險收入9.27億元,比上年增長0.5%;財產險收入9.55億元,比上年增長4.0%。賠款及給付7.63億元,比上年增長19.4%。其中:人身險1.45億元,比上年增長8.2%;財產險6.18億元,比上年增長22.4%。賠付率40.5%,其中,人身險賠付率15.7%,財產險賠付率64.6%。
九、文化旅游、衛生健康和體育
全地區文化系統共有藝術表演團體8個,鄉(鎮、場、街道)文化站61個,文化館8個,公共圖書館8個,博物館9個。
全地區有線廣播電視傳輸網絡干線總長3873.45公里,比上年增長0.8%,有線電視用戶35988戶,比上年增長18.7%。廣播人口覆蓋率97.7%,電視人口覆蓋率97.3%。
地區運動健兒在自治區各項體育比賽中,共奪得金牌21枚、銀牌16枚、銅牌20枚。舉辦各種運動會50場次,參加人數達5萬余人。
全地區醫療衛生機構總數700個。其中:二級公立醫院11個,三級公立醫院2個,婦幼、疾控各8個,血站1個,鄉鎮衛生院58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牧業流動醫院8個、村衛生室432個、社區衛生服務站6個、醫務室6個、監所醫務室3個。民營醫院12個,民營門診部5個,民營診所137個。
全地區醫療衛生機構編制床位數3733張,較上年增長3.67%。其中:公立醫療機構床位3349張,民營醫療機構床位384張。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數6.05張,較上年增長10.6%。全地區醫療衛生機構人員總人數7312人,其中,在編人數3812人,聘用人數3500人。專業技術人員總數6734人,較上年增長29.18%。注冊執業(助理)醫師2052人,較上年增長13.8%。其中:執業醫師1456人,助理醫師596人。注冊護士2363人,較上年增長43.9%;藥師(士)233人,較上年增長28.7%;技師410人(含檢驗師243人),較上年增長34.4%。每千常住人口執業(助理)醫師數3.33人,較上年增長20.4%;每千常住人口注冊護士數3.83人,較上年增長53.2%。
全地區基本醫療保險的人數為55.76萬人,參保率達到97%以上。其中:城鎮職工醫療保險參保人數15.14萬人,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40.63萬人,參保率97%以上。當年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全年收入44342萬元,共有68.3萬人次享受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待遇,基金支出43467萬元,累計結余15881萬元。全地區城鄉居民統籌基金使用率98%。
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游人數2648.1萬人次,比上年增長21.9%;實現旅游收入236.02億元,比上年增長67.9%,其中:喀納斯景區完成接待173.17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29.7億元。
十、教育和科學技術
年末共有高中等職業院校7所。其中:中等職業院校6所,在校學生4792人,比上年增長0.86%。
中小學校116所,在校學生總數89003人,比上年增長2.2%。其中:高中在校學生12804人,比上年增長2.8%;初中在校學生24202人,比上年增長4.6%;小學在校學生51997人,比上年增長1.0%。
幼兒園339所,在園幼兒27228人,比上年下降4.1%。
全地區高考錄取率98.8%,比上年提高8.8%;初中升高中率55.6%;小學入學率和畢業率均為100%。
地區共承擔實施各類科技項目14項。其中:自治區項目14項。新上科技項目484項,上年結轉科技項目0項。當年落實科技經費撥款484萬元,其中,新上項目當年科技經費撥款484萬元。
十一、環境保護和安全生產
全地區實施污染治理施工項目22個,完成投資71648.151萬元,其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完成投資49357.331萬元。
全年共實施廢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減排項目4個,完成化學需氧量削減量0.059877萬噸。
在監測的12條河流23個斷面中,Ⅰ~Ⅲ類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100%,與上年比無變化;Ⅳ~Ⅴ類輕度污染水質斷面比例為0%,與上年比無變化。
在監測的4座湖庫14個斷面中,Ⅰ~Ⅲ類優良水質斷面比例為50%,較上年提高38.3個百分點;Ⅳ~Ⅴ類輕中度污染水質斷面比例為14.3%,較上年提高6.0個百分點;劣Ⅴ類重度污染水質斷面比例為35.7%,較上年減少14.3個百分點。
阿勒泰市全年空氣質量Ⅰ、Ⅱ級的天數占全年總天數的100%,較上年比無變化。
全地區已建成各類自然保護區7個,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自治區級自然保護區4個。
全年共發生生產安全事故10起,比上年下降9.1%;死亡11人,與上年持平;受傷1人,比上年下降75%;經濟損失716.8萬元,比上年增長2.2倍。工礦商貿企業事故發生6起,死亡6人。
全年發生道路交通事故78起,造成31人死亡、73人受傷,直接經濟損失14萬元;煤礦安全事故0起。
十二、居民收入和社會保障
全年全體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85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46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024元,比上年增長10.8%。
全年實現城鎮新增就業1.03萬人,年末城鎮實有登記失業人數4673人,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5%以內。
全年享受低保人數18620人,其中,農村14673人。共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76305萬元,其中,農村5354萬元。城市月人均享受459元,農村月人均享受322元。全年撫恤補助各類優撫對象1122人,上級下撥撫恤和生活補助金及醫療保障經費2296.46萬元,軍隊離退休干部和無軍籍退休職工生活經費1090.8萬元。年末共有城市中心敬老院7個,床位1467張,職工232人,供養老人654人,人年均供養標準為:分散供養800元、集中供養900元。全年累計銷售各類福利彩票2.275億元,接受區內外捐款230萬元、捐物50萬元。
全年地區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179671人,比上年增加1908人,增長1.1%。其中:在職職工119869人,比上年增長0.8%;離退休人員59802人,比上年增長1.7%。企業退休人員36559人,全年發放養老待遇131462萬元,人均月養老金水平2871元;機關事業單位離退休人員23243人,全年發放養老待遇168054萬元,人均月養老金水平5942元。
年末地區參加失業保險76788人,比上年增加3056人,比上年增長4.1%。參加工傷保險90647人,比上年增加835人,比上年增長0.9%。
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203695人,比上年增長0.9%,參保率100%,已發放基礎養老金33128人,較上年減少7人,全年發放養老待遇7458萬元。
注釋:
本公報中主要經濟指標數據來源于地區統計局;價格指數數據、糧食作物、牧業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局阿勒泰調查隊,其他數據來源于相關部門。其中:農業總播面積和經濟作物、農業機械動力來源于地區農業農村局;貨物進出口總額來源于烏魯木齊海關;公路客貨運量及公路線路年末營業里程數據來源于地區交通運輸局;民航客貨運量來源于阿勒泰雪都機場、新疆機場(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富蘊可可托海機場;郵政業務數據來源于地區郵政管理局;電信業務數據來源于地區電信公司、移動公司、聯通公司;財政數據來源于地區財政局;稅收數據來源于國家稅務總局阿勒泰地區稅務局;金融信貸數據來源于中國人民銀行阿勒泰地區中心支行;保險業數據來源于地區銀保監局;招商引資數據來源于地區商務局;教育數據來源于地區教育局;科技數據來源于地區科技局;衛生數據來源于地區衛生健康委員會;旅游、藝術表演團體、博物館、公共圖書館、文化館、廣播、電視數據來源于地區文化體育廣播電視和旅游局;就業與社會保障數據來源于地區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城鄉居民醫療保險數據來源于地區醫療保障局;民用汽車保有量數據來源于地區公安局;城鄉低保、福利彩票、籌集公益金數據來源于地區民政局;環境監測及自然保護區數據來源于地區生態環境局;安全生產數據來源于地區應急管理局;優撫數據來源于地區退役軍人事務管理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