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一、《四川年鑒》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堅持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圍繞省委、省政府的中心工作,全面客觀、系統、科學地記述四川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進程,充分體現區域特色、年度特色。
二、《四川年鑒》是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主管、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主辦、四川年鑒社編纂出版的年度資料性文獻,其前身是1986年創刊的《四川經濟年鑒》,1989年更名為《四川年鑒》,本卷為連續出版的第36卷。
三、《四川年鑒(2024)》采取分類編輯法,按類目、分目、條目的層次組成內容體系,其中條目為主要信息載體。各層次以不同字體、字號區別,條目標題均加【】表示。書中配備雙重檢索系統,即書前有中文目錄、正文后有索引。本卷記述時限為202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為保持資料的完整性、連續性,部分文字和圖片適當上溯或下延。
四、本卷將中篇結構調整為中小篇結構,卷首設特載、專記、大事記、四川概貌,主體內容分設42個類目,卷末設附錄、索引,有332個分目、2048個條目、171個圖表(含示意圖)、371幅隨文圖片,在書前刊載反映四川省年度建設成就的專題圖片38頁。
五、為真實、客觀記錄新時代四川的發展變化新形勢,彰顯國家發展戰略腹地的整體定位和年度特點,本卷類目有大幅調整。新增“數字四川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會展業”“金融業”“旅游業”“房地產業”“功能區建設”“區域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國家公園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等類目;“工業建筑業”細分為“工業”“建筑業”,“服務業”細分為“商貿服務業”“商務和居民生活服務業”,“城鄉建設”細分為“城市建設”“鄉村振興”,“社會生活”細分為“就業”“收入消費與社會保障”“社會事務”;“紀檢監察”“交通”“文化藝術”“生態環保”“市(州)概況”分別更改為“中共四川省紀委四川省監委”“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文化”“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建設”“市(州)發展”;從屬于“附錄”的“人物·榮譽”單獨成類目。
六、本卷文稿主要資料由省直各部門(單位)、中央駐川單位,各市(州)及其他有關單位提供,并經各供稿部門(單位)審核。部分稿件來源于權威機構發布和媒體公開報道,由四川年鑒社整理。引用的統計數據來源于省統計局及其主編的《四川經濟工作手冊(2024)》;如同一指標因發布時間、統計口徑或其他原因出現差異,以省統計局發布的數據為準;某些指標數據在上年卷刊出后作調整的,一般不予說明,應以本卷為準。部門(單位)名稱參照中共四川省委辦公廳、四川省人民政府辦公廳于2023年6月8日印發《省直各部門全稱及簡稱》的通知。
七、《四川年鑒》數字、標點符號、計量單位用法分別依據《出版物上數字用法》(GB/T15835-2011)、《標點符號用法》(GB/T15834-2011)、原國家技術監督局1993年12月發布的《量和單位》系列國家標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