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中國地區經濟監測報告》用于追蹤各地區經濟運行狀況,揭示地區經濟的突出問題,發掘地區經濟的變動規律,已連續出版兩年,取得了預期效果。今年的報告保持了上年結構,共分五部分:綜合篇、地區篇、重點城市篇、專題篇和統計資料。綜合篇用于綜合地反映各地區經濟的總體特征和區域經濟運行情況;地區篇用于反映各省(區、市)的經濟運行情況,分析各地區當年經濟運行情況和突出問題;重點城市篇用于反映一些重要城市的經濟運行情況;專題篇側重于中長期分析,研究地區經濟深層次、規律性的問題和某些地區特有的問題;統計資料由一些反映各地區經濟情況的數據構成。
2009年,開始于美國的金融危機對各地區經濟都產生巨大沖擊,各級政府都采取了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調控措施,從而實現了各地區經濟的快速回升,但具體的影響程度和回升過程在地區之間是不一樣的。高出口地區和價格下跌幅度較大的地區受金融危機影響較重,并且回升也較弱,高出口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 9%,價格大幅下跌地區增長9. 7%,均明顯地低于各地區的加權平均增速。經濟回升較早的地區是四川、西藏、內蒙古、山東、北京、海南、湖北、山西、寧夏、江蘇、重慶、廣西,除四川有特殊原因外,其共同特征是受金融危機沖擊較早且較大。全年回升力度較大的地區是上海、貴州、海南、北京、寧夏和山西,四季度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平均增速為2 3. 6%,比上年四季度平均上升31個百分點。
2009年,總體而言,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的后發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況明顯強于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先發地區。后發地區GDP增長12. 3%,增速比先發地區高1. 9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7. 2%,比先發地區高6. 7個百分點;城鎮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4. 2%,比先發地區高14. 7個百分點;消費品零售額增長19. 2%,比先發地區高2. 4個百分點。
2009年,我國區域經濟繼續呈中部崛起的鮮明特征,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均遠高于東部地區,其中城鎮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6. 5%,比東部高13. 5個百分點。西部形成追趕之勢,投資增速提升8. 3個百分點,逼近中部,}}}W膜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比中部快0. 9個百分點。最早受金融危機沖擊的東部地區出口大幅回升,降幅遠遠低于中部和東北部。
本書深入分析了各地區第三產業差距的演變過程和影響因素。從2000年到2008年,全國僅有8個省(區、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上升,其余地區均為下降。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居前的地區可分為兩種完全不同的類型,一類是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如北京、上海和廣東;另一類是經濟發展水平落后的地區,如西藏和貴州。從就業結構看,第三產業比重也有地區是下降的,2008年,江西和廣西分別比2000年下降1. 75和2. 8 3個百分點。
今年的專題篇選題較廣,第十七章分析了總部經濟在北京的地位和作用;第十八章研究了上海國際貿易中心建設問題;第十九章考察了安徽的工業化和城鎮化進程;第二十章句繪出了廣西鋁工業發展歷程;第二十三章探討了中國一東盟自由貿易區零關稅政策對廣西農產品加工業的影響。
編寫本報告的時間非常倉促,書中難免有不妥之處,敬請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