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簡介: |
中國醫療改革是整個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的春風使得陳舊的體制煥發了生氣,成績是顯而易見的。中國腫瘤防治事業在最近二三十年中發生了突飛猛進的變化,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所(IARC )主任Peter Boyle最近講話指出,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研究所的水平已經可以和世界一流腫瘤專科中,“相媲美。
中國腫瘤臨床年鑒以下簡稱《腫瘤年鑒》問世16年,她真實地記錄了16年來中國腫瘤臨床的發展過程。尤其在最近5年我們強化了《腫瘤年鑒》的時限性、真實性與可讀性,使《腫瘤年鑒》的學術影響不斷擴大,發行量持續增加,取得了可喜的進步。
張伯龍教授在最近幾年的腫瘤年鑒中連續報道了自體造血干細胞治療惡性腫瘤,作者不間斷的跟蹤報道使廣大讀者對該領域有了系統的了解。馬軍教授在最近5年對白血病的臨床治療給予系統的總結,對于提高白血病治療的水平做出了積極的貢獻。龔守良教授負責的基因—放射治療專題報道,使讀者對這項研究有超前的了解。同時還有許多作者的辛勤工作,也使本年鑒不斷提升著她的影響力與應用價值。
然而本年鑒也仍然存在著一些問題。目前的運作機制不能完全適應《腫瘤年鑒》的編輯要求,年鑒也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盡管如此,中國需要一本臨床腫瘤年鑒,需要每年定期向讀者介紹中國腫瘤臨床的現狀、發展或問題。
《腫瘤年鑒》也應該報道中國腫瘤界發生的事情、舉辦的會議以及即將舉行的各種活動。我們將繼續努力,辦好《腫瘤年鑒》,也希望廣大讀者、作者幫助我們積極參與籌劃,積極投稿,使((腫瘤年鑒》成為中國腫瘤界一本重要的刊物,發揮她應有的作用。 |